電影《煨燼》講拾荒婆婆攬實伴侶骨灰

愛民邨有條小徑,隔離係火車軌,沿住行落去就到一條蒼白隧道,通向紅磡俗稱「陰司路」的温斯勞街。穿過萬國、寰宇,就係紅磡舊區,隔幾條街卻是黃埔新樓,海傍甚至有酒店。

沒想到,幾年前有個婆婆,在後巷「回收」祭奠過先人的生果、燒味飯,在紅磡街市販賣,也有不少街坊幫襯。四無傍依的她,身上只有裝住伴侶骨灰的紅袋。這個故事,啟發崔紹輝導演拍製《煨燼》這套短電影,先在「鮮浪潮」放映,上星期更接受「拾平台」邀請,首次在石硤尾向公眾分享。

▍   一條命燒到最後剩低啲乜

「煨燼」的意思,是燒到最後剩低的餘灰。電影開首,就是婆婆娣姐將伴侶火葬,送他最後一程(雖然鏡頭是棺材𥚃的他目送娣姐遠去)。崔紹輝說,每個人到最後其實都係化做飛灰,「咁燒到最後剩低啲乜呢?」也許就像娣姐,只剩濕碎的依戀、思念甚至怨忿。

雖然娣姐「偷」了獻給先人的食物賣給街坊,但崔紹輝不認為這一定有問題。娣姐賣、街坊買,甚至長生店員給娣姐食物都不覺得有問題,為何要有「犯禁忌惹來詛咒」的多餘念頭?所以他堅持不用「鬼」的元素,認為是「做多咗」,如果用了,反而令人出戲。

崔紹輝說他只是想誠實呈現娣姐的執念。攬實骨灰、跟伴侶舊時的合照,不在話下。當社工幫她執屋時,她仍留戀每件舊物:「全部都有用,唔好丟阿婆啲嘢啦」。崔紹輝探訪長者時,不時遇上有儲物癖的老人,那些旁人眼中的「垃圾」,卻是惟一令他們安全的「寶物」。他最深刻有位老翁專儲維他水,當義工將水一箱箱搬走,還叮囑他們「一定要飲」。

▍   支援長者的「非正規網絡」

崔紹輝指出,雖然不少長者不信任「外人」,小如執屋、大如伴侶身後事,都唔肯畀人幫。但共同生活的街坊之間,未必相依為命,有時甚至彼此謾罵,卻有某種照顧對方的默契。

當別人稱讚《煨燼》「拍得自然」,崔紹輝認為這是紅磡街坊無意間照顧彼此的氣質使然。有一幕是阿婆在路中心推車,但附近的小巴、的士沒有一架響號「咇佢」。更有一幕飾演娣姐的演員在街邊販賣生果時,有個路人塞了廿蚊「畀阿婆你買麵包食」,原來並非客串,而是有街坊真的以為阿婆在賣生果,不覺得是拍戲場面,導演之後還要追上去畀返廿蚊佢。崔紹輝又說,不論是燒味舖、長生店還是殯儀館,都不介意入鏡。這種「無乜所謂」的隨和,他以前在台南拍戲時遇過,但在香港很少見,紅磡街坊卻就是這樣。

電影放映當晚,在場的資深社工莫慶聯指出,雖然現時社工服務以長者、復康為先,惟服務只限於「正規服務」,例如社區中心的運作、上門送飯等。但較能支撐長者生活的,其實是「非正規網絡」的搭建,社區街坊之間如何連結。

文:JC

(圖片來源為《鮮浪潮》網站)

Previous
Previous

【花蓮地震】嗎哪書房盼重建 教會籲為災民及罹難者家屬代禱

Next
Next

悉尼主教被少年連刺多刀 受傷仍按手行兇者:願主耶穌拯救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