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劏房照顧者日均勞動11小時 兩成現抑鬱症狀

明天是五一勞動節,提起「勞動」,大家會想起甚麼?有學者和機構公布調查結果,在一批接受社福機構服務的劏房照顧者中,平日面對面照顧的平均時數高達11小時,勞動時間比一般的上班族還要長,而高達20.5%的照顧者更出現抑鬱症狀。

調查由嶺大社會學及社會政策學系、中大公共衞生及基層醫療學院以及劏房支援連線合作進行,在去年10月至今年4月期間,透過聖公會麥理浩夫人中心、循道衞理觀塘社會服務處、明愛等社福機構分發問卷,訪問了317名居於劏房的照顧者,發現他們的平均照顧年期達9.1年,當中73.8%獨自提供照顧,平日面對面照顧的平均時數為11小時,週末更達17.6小時。

劏房照顧者長時間勞動下,精神健康情況需要關注。中大公共衞生及基層醫療學院研究助理教授陳盈指出,95%照顧者在過去兩星期曾因照顧出現高負擔情況,20.5%照顧者在過去兩星期更出現抑鬱症狀,日常需要協助家人做運動的照顧者的抑鬱風險較高,而有與社區的居民聯繫的照顧者的抑鬱風險則較低。

▍ 「居住勞動」彌補不適切住所缺憾

對於劏房照顧者的勞動情況,嶺大社會學及社會政策學系助理教授黎苑姍曾走訪50個劏房家庭,發現不少劏房照顧者需作額外的「居住勞動」,這有別於一般的家務勞動,是因應實際居住空間的缺憾而作的彌補,令不適切的居所變得可居住。

她舉例,沒煮食空間的劏房戶,每次煮飯都要搭建臨時的煮食平台,飯後便要立即收拾以騰出空間。除此以外,有些照顧者亦需用到劏房以外的空間,例如到親友家中煮食和洗衣服、送被照顧者到親友家裡洗澡等,這些隱性勞動「我哋平時好少睇到,但街坊係每日都要做。」

▍ 照顧者7年無試過一覺瞓天光

劏房空間小,亦令照顧者缺乏個人空間,無處紓壓。黎苑姍指出,由於多數劏房沒有房間或間隔,使照顧者長期面對受照顧者,並要回應他們的需要,難以放鬆精神以紓緩繃緊的情緒和壓力,而兒童甚至青少年的照顧者,更多與子女共睡一床,影響睡眠質素。

有居於100呎劏房的照顧者因小兒子有扁平足,怕他跌倒不敢買劏房常見的碌架床,一家四口都睡在榻榻米床墊上。這位母親每晚睡在7歲女兒和5歲兒子中間,兒子半夜會爬起身,有時甚至爬到她身上,所以她常常半夜要起來幫子女蓋被。「自從生咗小朋友之後,7年嚟無試過一次一覺瞓天光。好易醒。小朋友一郁我就醒......唔可以話辛苦嘅,係你嘅責任嚟嘛。」

是次研究發現劏房戶租金偏高,團隊建議當局將現金津貼恆常化,延續對劏房照顧者的家居援助,並支持地區組織,以人際連繫營造社區生活空間。對於政府將設劏房的最低標準,團隊強調標準除考慮消防安全等,更要達到宜居的原則,若定得太低,劏房照顧者便要繼續作沉重的居住勞動,並承受對精神健康的負面影響。

文:LH

Previous
Previous

《2023全港拾荒者調查研究》 建議政府肯定拾荒者對回收、衛生的貢獻

Next
Next

大家覺得點先係好嘅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