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修平:《看我》劇名源自聾人朋友當頭棒喝 面對爭議盡量聽所有意見
電影《看我今天怎麼說》講述三位聾人青年的故事,導演黃修平說,近日有本港電視台購買了電影播映權,宣傳文字卻用上「無聲勝有聲」等字眼,他於是要求修改,電視台也尊重他的意見。他明白在宣傳上,電影的賣點大概在手語、寧靜等元素,而電影中對於某些聾人來說確實是「無聲勝有聲」,但這只是其中一種狀況的聾人,電影中也有聾人作其他選擇──Alan便選擇繼續使用人工耳窩。
對於「無聲勝有聲」這種字眼,黃修平早前在語橋社資「9.23國際手語日」展覽活動中坦言,當初想戲名時,也有過「無聲」之類的方向,但當他問到聾人朋友的意見,電影手語指導海鳥的意見卻對他當頭棒喝:「你哋健聽人創作經常用呢啲名,強調我哋無啲乜,但我自己唔會咁諗,會諗我叻啲乜──我睇嘢好叻。」由這個「睇」的關鍵字開始,黃修平最終想到《看我今天怎麼說》這個戲名,而當中的反思亦成為他的提醒。
「健聽人拍聾人呢件事本身係敏感。」黃修平在拍攝電影的過程中,經常意識自己是一個健聽人,遇到這方面的衝突時會更小心,就好像在外國由健聽演員演聾人角色,也容易令到聾人群體反感——他問過的聾人中,也有人介意、有人不介意。最終三位主角中,演員游學修和鍾雪瑩是健聽人,另一位則找來首次拍電影的聾人吳祉昊,黃修平指香港原本沒有聾人明星,「而家就有一個」,又說「如果你永遠唔踏出一步,好難有進步行出嚟。」
拍《看我今天怎麼說》時面對各種爭議和不同意見,黃修平認為首要是認真看待不同意見,「每件事都諗到盡,盡量聽晒所有意見」,即使最終不是完全成功。「世界無一套戲係會完全一面倒讚」,仍然會有人對電影不滿,但確實比較少,而批評往往不是來自聾人,而是健聽人代入某些理論來評論他,這反而令他覺得奇怪。
電影講述聾人在身份認同上的掙扎,可與香港人的處境有關?黃修平說,世界的問題一定有重複的地方,他自己活在香港,當然知道這件事與香港人的身份問題、廣東話被邊緣化等問題有重疊的地方,但他在創作時則完全不會想這些問題,只會從聾人的處境去探討聾人文化,「絕對唔係借呢套戲講第啲嘢」。不過,他說自己本身不是聾人,最初這題材打動到他的,也是聾人文化的自信,觸動到他堅持某些東西的心態。
文:LikH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