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en餐廳店主Timothy從「想做就做」到「放過自己」
你有冇「想做就做」嘅決心?又有冇「放過自己」嘅勇氣?有時我們可能勇於開始,但卻害怕結束。早前我們報道過,Eden伊甸餐廳在今年8月結束營業,正當大家感到惋惜之際,店主Timothy卻認為結束並不可怕,更期待著未來的新開始。他重拾學生身份,修讀神學,期望整合神學與社區經驗,再實現對教會的不同想像。
▍從「想做就做」到「放過自己」
Timothy與教會朋友8年前開始合作經營基督教台式餐廳「Eden伊甸」,實現「教會餐廳」——在餐廳舉辦基督教和社區活動,與社區結連。Timothy笑言,起初餐廳的公司註冊名字是「想做就做有限公司」,象徵無論是他們的夢想、使命,還是異象,「上帝俾得你,你就真係要去做。」
Eden餐廳營運長達8年,經歷社會轉變,至近年看到愈來愈多基督教餐廳冒起,Timothy感覺這場教會餐廳實驗是時候結束。公司名字也改名為「放過自己有限公司」,「就係我哋都盡咗力,有時候真係要接受栽種嘅係我哋,叫佢成長嘅就係聖靈,就真係let it go,唔係嗰個時刻,放過自己就可以啦。」Eden餐廳最終在今年8月結束營業。
▍一場奪命意外 開啟信仰思考歷程
「牧二代」Timothy從小在牧者家庭長大,家庭背景固然影響Timothy的信仰生命,但回憶中學階段,一次短宣的經歷亦為他帶來衝擊。Timothy大概14、15歲時,與朋友一同參與短宣,他形容其中一位朋友的信主歷程是「調翻轉嘅」。這位朋友一直熱衷參與教會活動,返教會多年,又會在佈道會幫忙,但一直都說他不信耶穌。後來,他突然在一次佈道的過程中決志信主。
當他們一起參與內地短宣,這位朋友在途中意外遇溺,最終不治。突如其來的意外,對仍是中學生的Timothy來說衝擊很大,「嗰位朋友佢最後都做緊宣教工作,咁佢唔喺度,我哋就覺得要努力啦,去承繼佢。」這場意外令Timothy意識到生命短暫,更認真思考信仰。
▍修讀神學 盼能連結教會與公共空間
Timothy分享,他大多親戚都是基督徒,來自不同堂會,大家常有跨宗派交流。不知不覺間,這塑造了他對教會有廣闊的想像。「我對未來教會嗰種想像,係大家多元而合一。」就像Eden餐廳舊店的壁畫一樣——獅子、羊和各種動物,都可以和平地同枱享用盛宴。
「做牧者嘅心,我其實一直都擺喺心入面嘅。」隨著Eden餐廳的結束,Timothy決定全職修讀神學,希望透過讀神學,結合社區活動和營商宣教的經驗,將來再以不同形式連結教會與公共空間。「呢個好似係一個翻譯嘅過程,教會成日有一套信徒先聽得明嘅語言......我想將神學翻譯俾外面嘅人聽,等佢哋都可以聽得明,呢啲嘢其實對佢哋都係有價值嘅。」
文:Bets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