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戶外生態教育協會:小學生「自然連結感」屬中等 逾三成心理健康「欠佳」

你可曾感到,自己屬於大自然?大自然又與心理健康相關嗎?香港戶外生態教育協會最近發佈調查報告,發現2824個受訪小學生的「自然連結感」平均僅屬中位數,約三成與大自然連結程度只屬「低」,又有超過三成心理健康「欠佳」。

雖然超過八成半的受訪父母認為,孩子與大自然的接觸不足夠,卻有逾五成認為「自己沒有時間」帶孩子進入自然。受訪的264個小學常識科老師普遍建議,高小學生應該每年在自然環境待上至少6至8小時,但僅不足三成認為,新設的「科學」與「人文」科目有時間讓學生在戶外學習。

▍  「沒有時間」親歷大自然

接觸大自然,與天地建立親切的關係,對孩子的精神健康很重要,而目前孩子與自然的接觸並不足夠。這些說法,該研究指出均有逾八成父母認同。但有四成父母認為,孩子「沒有時間」親歷大自然,也有四成父母擔心,孩子接觸大自然時,會發生意外,例如被動物襲擊、中暑。

逾四成的小學生指,過去一年內,只有一至兩次跟家人去戶外。至於跟老師去戶外,有六成孩子說,同樣一年內只有一至兩次。

▍  小學生最喜歡遊戲、睇戲、戶外運動

調查訪問了過去一年辦過戶外環境活動的老師,發現三日兩夜的宿營,最能提升孩子與自然的連結感。孩子最喜歡的活動有很多,玩戶外、卡牌遊戲,睇電影、紀錄片,行山、划獨木舟,做實驗,接觸或調查野生動植物,甚至睇展板,用平板電腦協助老師。至於最不喜歡的活動,就包括做工作紙、個人考察、角色扮演、小組報告等。

老師一般不認為「學生對戶外活動缺乏興趣」,最大的挑戰是老師工作量大、學校時間表緊密,「沒有時間準備、進行戶外活動」。


▍  「自然連結感」與「心理健康」有關

衡量孩子的「自然連結感」時,調查用了圖像及問題切入。「圖像」是用兩個圓圈,一個是大自然,一個是我,重疊的程度就表達「親密」的程度,其中有約27%與大自然連結程度只屬低度。另有問題問及,「身處大自然讓我感到很快樂」、「我感到自己是大自然的一部分」等情況,有多適用於自己。問題測量跟大自然的親密程度,平均大約50分,屬中等數值。

調查引用世界衛生組織的精神健康量表(WHO-5),讓小學生為自己「感到情緒開朗並精神不錯」、「我醒來感到清新並有充分休息」、「日常生活充滿我感興趣的事物」等狀態評分,發現逾三成「欠佳」。協會認為,自然連結感與心理健康之間,有正面的關係。

文:Jon

Next
Next

2025最佳公廁選舉 中環蘭桂坊公廁奪金獎 三大劣廁「最急待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