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盼大眾正視婦女遭受的精神暴力
Y小姐是一位35歲的茶餐廳侍應,作為母親的她,同時要兼顧家庭和工作壓力。每天回家後,她更要面對經常飲酒後隨處大小二便的丈夫。除了照顧女兒外,同時亦要受到家婆的批評:「冇我哋你搞唔掂㗎啦」、「又喺度扮可憐」、「返侍應群埋啲廚房佬」,這些說話每天也在Y小姐的耳邊徘徊。在日常的關係中,我們難免會遇到別人的情緒勒索,甚至各種言語攻擊,但其實情緒暴力是否也屬於暴力的一種?
▍ 以油畫、戲劇、藝術裝置呈現暴力與走出陰霾
今天(11月25日)是國際消除對婦女使用暴力日。香港婦女中心協會與九龍崇德社近日合辦有關精神暴力的展覽「看見.看不見的傷痕」,展覽中以油畫、戲劇、藝術裝置,甚至錄音等不同方式去呈現精神暴力對女性的創傷及如何走出陰霾,當中的劇場更以Y小姐的故事做藍本。
是次展覽籌備時間約兩個月,而展品大多由婦女中心協會中曾遭遇精神暴力的婦女合力完成。藝術家兼策展人翁嘉旋讚賞這班婦女相當厲害,雖然她們大多沒有藝術相關經驗,但仍能在短時間內完成以塑膠彩或黏土製成的藝術作品。有婦女亦向翁嘉旋分享:「初初好驚,冇咩信心,但而家都可以畫到。」
▍ 以風暴比喻精神暴力
翁嘉旋提到是次展覽以風暴去比喻精神暴力,而靈感是源自村上春書的小說《海邊的卡夫卡》中的一段引文:「當那沙風暴結束時,你可能還不太能理解自己是如何穿過那風暴活下來的。不過只有一件事你可以確定。那就是從那風暴出來的你,已經不是踏進去時的你了。」
展覽亦呈現七種常見的精神暴力。例如經濟控制、言語貶低和羞辱、情緒操控,都是精神暴力的類型。在展覽的中央亦可留意到一塊掛在空中的大布,布上佈滿了不規則的筆觸和不少摺痕。翁嘉旋解釋,這是象徵女性走出精神暴力後,內心也會留下與同摺痕的創傷和掙扎。而零亂的筆觸便代表了這場風暴在女性內心留下的傷疤。
▍ 並非只有肢體和性暴力 望透過法律提升大眾關注
香港婦女中心協會總幹事廖珮珊提到大眾對暴力的了解大多為肢體或性暴力,但她指各種精神暴力的行為,如操控或言語上的攻擊,其實也是暴力的一種。她解釋:「身體暴力好多時會見到,法律上會成立到,精神暴力就係睇唔到,但係有人suffer緊。」她認為大眾要提高對這些普遍但隱藏暴力行為的關注,讓女性在生活中也有拒絕情緒暴力的勇氣。
相比舉辦不同講座,翁嘉旋認為展覽形式能更形象化地,將精神暴力呈現在大眾眼前。廖珮珊亦補充,現時香港法律上沒有將精神暴力的行為刑事化,令女性即使面對操控也未能尋求法律援助。她期望日後社會將精神暴力如操控行為刑事化,讓社會清楚看見,精神暴力的行為也需要負擔法律責任。
文:Chloe
《看見.看不見的傷痕》
展出日期:2025年11月22日 - 26日
開放時間:11:30-17:30
地點:荃灣南豐紗廠M層M02 - 織刻文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