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道人公開試曾考零分 籲學生放膽試喜歡做的事
今日係DSE放榜,你身邊有無朋友,因為「考得唔好」而彷徨?呂宇俊傳道曾經在會考「攞0分」,之後重考並入讀大學。他鼓勵考生「唔好畀人睇死」。
當你分享自己的夢想而別人叫你「算吧啦」,「如果嗰個人戴眼鏡,你就叫佢跌眼鏡;如果佢唔戴眼鏡,咁就要佢戴返眼鏡!」呂宇俊說,不要將自己的命運交託給別人手上。
▍ 學校能讓孩子感到「我在飛!」嗎?
「放榜」是中學一年一度在媒體曝光的日子,但呂宇俊認為,成績只是結果,孩子的學習過程卻很少受到公眾注視,例如他們享受、投入的活動。他最近看的賽車電影《F1》中,主角很享受揸車,朋友說「他在飛!(he’s flying)」這令他反思,多少學子感到自己「翱翔」?
如果有夢想,而只是遇到困難,呂宇俊說「唔好將自己命運交畀人」,最重要是了解自己想要甚麼,為自己而進步。譬如他認識一個中三女生,中一開始吹長笛、加入管弦樂團,中途遇過困難,現在卻很自信。當他問她為何是長笛?她就說:「唔係我揀長笛㗎,係長笛揀咗我」。
如果有人不知道自己喜歡做甚麼,他建議可以先回想兒時喜歡的事,「因為好多時(喜好)畀父母抹殺咗」;如果仍然無從入手,就不妨放膽去試。曾有一個不願返學的男孩,當呂宇俊知道他喜歡用混音器,就帶他到一個錄音房,見識一個完整的混音器。如果在公開試感到打擊,呂宇俊覺得「唔開心一陣無所謂,但唔好覺得無機會,仲有機會、仲有好多機會。」
▍ 「所有科肥晒,都只係滿足唔到讀大學最低要求啫」
呂宇俊指出,「放榜」這個詞語跟中國科舉制度相關,以前科舉是「終極」,考到可以做官,考不到就要「返鄉下耕田」,「一係得一係唔得」,但DSE的本質並非如此,即使問ChatGPT,它也知道只是「滿足唔到讀大學嘅最低要求」。
外國打工不一定要讀大學,即使是清潔、指揮交通,都受人尊重、人工不低。「學一門手藝,攞個水喉專業資格,有時更加實際」。呂宇俊說,何況有時「出嚟做幾年工,先見到讀書畀到自己嘅嘢」。他認識一個學整車的年輕人,從不覺得讀書有用,但有次師傅升高一架車讓他看車底,指出計算氣流的數學有用,又問年輕人是否「想成世用勞力?」令他明白讀書都有用。呂宇俊認為,如果你不明白為何要讀書,點講都無用,但只要「揾啲嘢學」不斷經歷,不知哪天可能想再讀書。
即使有些人讀上大學,甚至考到一級榮譽,呂宇俊覺得他們「好多時剩係讀書叻」,全副精神放在考試,反而不懂跟人溝通。他認為,團體生活,例如教會團契、童軍等很重要,但現在連中文科口試都取消,「咁去邊度訓練學生講嘢?」他又指,家長有時跟孩子說「讀書係你責任」,然後不需要參與課外活動、做家務。他質疑,這是否真的對孩子好?若看老闆聘請甚麼人,就知道觀察別人反應、跟人傾偈、同理心,都是重要的能力,卻未必跟讀書成績有關。
文:J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