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祈禱會 周冠威:上帝的「不可抗力」是行出公義
今年七一,是國安法實施五年後的回歸日。一如過去廿多年,有宗教團體在這天舉辦祈禱會。然而,當公民組織逐一瓦解、政府官員常提「軟對抗」,信徒還該如何為香港禱告?電影導演周冠威在昨天的「與香港同行,在地的福音」祈禱會上鼓勵信徒,面對「不可抗力」不要感到恐懼,而是看見使命——行出公義。他更分享心目中的願景:未來領導香港的,是教會。
▍ 周冠威:上帝的「不可抗力」是行出公義
祈禱會在九龍佑寧堂舉行,周冠威十年前曾就所執導電影《十年》在這𥚃分享,今天事過境遷,一切都變得「難以言喻」。他想起「不可抗力」四個字,「(但)那份不可抗力,是上帝要我講公義。如果7月1日在教會裡不談公義,我該說甚麼?」
他指教會就是行公義、施憐憫,「如果我們與香港同行、為香港祈禱,我們能否為承受著莫大壓力的公眾人士,無論是政黨、演藝界、文化界,所有的公眾人士,或是因政治被箝制生命自由的人禱告?」他強調,祈禱不是為抗爭,卻是必需的。他期望信徒面對社會環境的不可抗力時並非感到恐懼,而是看見使命——上天讓我們行出公義的使命。
近年有探望在囚「政治犯」的周冠威指,這些人是為義受逼迫,其中有三位更猶如三座獅子山,每一座都屹立不倒地堅固牆外的人。「正因為他們的堅持,鞏固了我們的心靈。而我作為公眾人物,在7月1日不公開為他們禱告或發聲,我覺得『好唔舒服』。」
▍ 放下仇恨,相信政權可被改變
周冠威拍畢紀錄片《時代革命》後,曾一度猶豫應否公開影片,抑或要避走國外。當時他曾與6歲的兒子討論,兒子卻回答:「可能政府看到爸爸的電影後,會變回一個好的政府?」兒子正正提醒他,政府、政權可以被改變,也令他省察到自己內心充滿仇恨;然而,信主的人不該懷著仇恨的心為香港祈禱。他寄語信徒先放下仇恨,這樣才能為香港、中國、世界,甚至個人恐懼的心禱告。
祈禱會上,周冠威多次提及香港人的心靈正受仇恨、恐懼和創傷困擾,但教會卻隻字不提,對公開談論這些事顯得忌諱,反而擔心自身會倒閉、被摧殘。他曾被人質問:「為何相信上帝?上帝令這香港變得不公義,還要歌舞昇平地告訴我們『香港係有自由』。」他為此感到難堪,寄語教會即使被政權摧毀、為義受逼迫,但教會應該「植入」所有人的心,而非為了自己的存在和安全,拒絕聆聽這來自上帝的「不可抗力」。
《十年》有句話:不想見到的將來。但周冠威卻提到自己渴望見到的將來:「領導香港的,是香港教會。」他引述該電影中〈自焚者〉裡一句被刪去的對白:「我哋返教會就係為咗上街。」「香港的公民組織逐一瓦解,但最強大的組織是甚麼?是我們——香港教會。當政權尚未對付我們的時候……即使要對付,我們都應『拚死』行出來。」
他又分享兒子早前問的一條問題:「有咩事天堂做唔到?」他認為是苦難中敬拜。他指現在的香港好苦,許多人活在苦難中,外表光鮮,心靈卻殘破不堪,充滿傷痕和眼淚。
▍ 「藍藍的天」:絕非對抗,只想做正確的事
被拒絕參加今屆香港書展的「藍藍的天」出版社總編輯伍自禎在祈禱會上指,自2019年後,獨立出版及書店再次興旺,形成新生態圈。他們都不是純粹「賣書」,每個創辦人都有自己的理念、做事方法,不是要彼此競爭,反而會互相扶持。縱然如此,伍自禎坦言,跟其他文化界別一樣,大家都因經濟等理由正在衰落,經營得十分艱苦。
他以一句話形容今天獨立出版界的生態——「有話不可好好說」,在公眾場合,他對外發言都會「諗過晒、度過晒」。然而,「軟對抗」三字近期卻一再被官員提起。對此,他感到悲哀和沉重之餘,「我可以堅定地說,絕對不是對抗。」
伍自禎強調,自己不喜歡「為對抗而對抗」,每當有人「唔鍾意」出版的書,都會問自己所做的是否正確。「假如那件事我認為正確,我不想到死那天因為沒有做而遺憾。所以,我絕非要對抗,我只是想做一件正確的事。」
文:Kit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