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道同學會 倡共學拒照單全收
崇拜完結後,或許你最經常與弟兄姊妹說的話是「陣間邊度食飯?」,有否想過其實聽道後,可以有個「聽道後分享會」?《聽道同學會》(下稱同學會)主持人吳煥阿星(阿星)表示,每位聽道的人因著個人習慣、性情及宗派,會對同一篇道有不同理解,就如「同一個菜色有唔同品嚐效果」。,他指出,能在聽道後一起分享、共學,「並且從對方分享當中發現到新嘅亮光,成為新嘅養份分,豐富自己同其他人。」是很好的經驗。
在上週周五(8日)上午11時,約7位年輕人與3位傳道人,聚集於旺角Pavilion Cafe一起收看港九培靈研經會午堂直播,及後一起討論講道內容。一位剛神學畢業的年輕人分享到,讀神學時她需要讀4科講道學,「但我返咗咁多年教會,都冇上過一科叫聽道學。」大家把聽道的「技能」當成與生俱來,但阿星指出「聽道」亦是需要學習,若只在聽道中「照單全收」聖經真理,沒有放進心內消化並行道,就如填鴨式制度般,「只係填鴨咗自己」。
▍年輕人眼中的嘅呼召:「唔知能力夠唔夠」、「神會一直『雕琢』我哋嘅呼召」
當日午堂講道會主題為「呼召」,同學會內幾位年輕人一起探討呼召相關議題及聽道後的反思。一位年輕人分享,很多人認為「呼召」就必定是全然委身、不會回頭,但你卻無法肯定自己是否有適識得其所的地方,他提出疑問:「依家你嘅能力係不足,以後係咪一定會足(夠)呢?」這令他對尋找自己的召命有所保留。其中一位有參與的傳道人重提董家驊牧師(午堂講員)的講道內容,指呼召不一定是全職事奉,其實每一個人也會受呼召,不是只限聖工,「我喺我自己嘅工作崗位度到忠心,都係一個呼召。」
「當初淨係諗住做青少年牧養。」一位年輕人分享她對未來牧養工作的抱負,但神一直提醒她:「你唔好淨係諗住做青少年」,應從兒童事工開始建立關係,亦要裝備大專生承擔,否則「你都唔知邊度到搵啲青少年返嚟,然後青少年完咗(成長後)咗就散㗎喇」。因此她認為,神會在呼召的過程中繼續「雕琢」人,讓他人看到不同畫面。
▍學習用天國嘅視野看睇離堂嘅基督徒:最緊要唔好對立
關於呼召,阿星亦有他的獨特故事。曾經,他有一半時間在堂會服待,一半時間關注堂會外的社區服侍,本想成為堂會內外基督徒的橋樑,但他發現,原來雙方「仲未ready去融合」。阿星漸漸對堂會外「離堂」的基督徒有更大感動,便決心專注服侍「離堂」、「遊走」中的基督徒。而今次同學會都有一些不少離堂的年輕人參與,渴望更認識信仰。
「最重要係唔好對立。」阿星指,離堂與否不是對與錯,不論留在堂會或是離堂尋索方向,都有它的意義。,他提出:「若果用天國眼光睇,佢哋只係暫別咗呢個堂會,去咗其他地方尋索」,他鼓勵大家用天國視野觀看,每間堂會只是係其中一個接待弟兄姊妹的地方,不存在「搶羊」。阿星認為,不少年輕人嚮往有使命感的事,渴望尋找自己的信仰,「教會可以諗吓點善用資源,唔淨只吸納啲人返,而係鼓勵佢哋出去實踐使命。」
文:Chak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