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制內爭取的代表──「香港市長」張有興
海洋公園、太空館、會展、九龍公園、演藝學院、文化中心、科學館、兒童醫院......這些不同年代在香港出現的設施,有著一個共通點──都由曾被譽為「香港市長」的張有興率先提出。他1922年生於南美洲的圭亞那,9歲隨家人移居香港,1957年經選舉加入市政局,開展34年的議員生涯,並於1981年獲選香港首位華人市政局主席。
2022年以99歲高齡去世的張有興傳記《世紀自述──香港首位華人市政局主席張有興》早前出版,前半部為張有興的自述,後半部是兩位學者撰寫的張有興公職傳略。作者之一、資深傳媒人張家偉形容,張有興是二戰結束後香港發展的重要推手,爭取的範疇幾乎是無所不包,包括政治改革、文康藝術、房屋、公共衛生等,是一位「百科全書式人物」,不少今天我們視為理所當然的平常事物,都是當年張有興提出的建議。
兩名作者爬梳三十多年的市政局會議紀錄,嘗試重組張有興在任其間所作貢獻。該書另一作者、音樂歷史學家周光蓁早前的香港書展講座中,列出18項香港的重要建設或團體,均是張有興當年所提倡,而於其後陸續實現。遠至張有興1959年提出興建水族館而1977年出現海洋公園、近至2018年才啟用的兒童醫院,也是張有興早於1978年便提倡興建,連最終的床位數目也和他建議的相近。
「香港不是一天建成的。」這是周光蓁為講座起的題目,他說張有興請他們執筆時,承諾他們有自由「怎樣寫都可以」,他一定不會干預,並提供多年的會議紀錄。看完會議紀錄,就像看到他如何「一塊一塊磚地將香港建立出來」,覺得他當之無愧是「香港的市長」。不過,他笑言有「敏感」的朋友看到講座的題目,回應道:「不是一天建(起來),但可以一天拆(毀)。」「這個我no comment,這是他講的。」
親身認識張有興的前運輸及房屋局長、教育大學公共行政學顧問張炳良在講座中形容,張有興代表在未完全開放的殖民地年代,在體制中盡量爭取的人。他指很多今天年輕一代覺得理所當然的事物,其實都是一步一腳印、從無到有地爭取回來的。
張炳良指出,早期市政局的選舉權有很大限制,選民基礎僅數十萬人,而且職權僅限環境衛生和文娛康樂,很多事情「嚴格來說與它無關」,但當時市政局經常「不按傳統辦事」,利用週年辯論等會議常規沒有規定,連交通和教育等議題也會提出討論,也會設立辦事處接見市民,當中做得最多的就是杜葉錫恩和張有興等人,笑言當時「議員全部都犯規」,即使不在職權範圍內的也照樣評論和爭取。
有聽眾問到對於香港,張有興有甚麼心願未達成?張家偉說中環海濱的皇后碼頭還未復元是張有興的遺憾,因為他所策劃的大會堂一帶是一片公共空間,需要有碼頭。周光蓁則指出張有興一直非常關心香港回歸後的情況,而開始寫這本書時正值2018至2019年間,「大家都知道當時發生甚麼事」,而有一件事他仍然非常堅持:香港應該成為中國和世界溝通的橋樑。「到了最後幾次通話,他都是說這件事。」
文:LikH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