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家豪:因為詩歌而分裂,歷史上三次崇拜戰爭

以聖詩為主體嘅爭論角度,歷史上最少出現三次,第一次係馬丁路德改教之後,要求當時教會嘅聖樂開放畀信徒參與唱頌,由於當時只係得專業詩班可以參與崇拜唱歌,所以有文獻指出,當時有好多教會詩班反對將音樂下放畀非專業嘅人唱,認為係侮辱上帝,所以地區執行上,唔係間間教會平信徒都可以唱歌。簡單講第一次崇拜戰爭,就係認為音樂美學係絕對嘅尺,上帝只喜歡具質量嘅音樂。

第二次崇拜戰爭,出現喺大約十八、十九世紀,當時出現大量福音詩歌(其實即係而家所謂嘅傳統詩歌),當時唱開metrical psalm或者再古老詩歌嘅教會,就覺得呢啲當代詩歌難登大雅之堂,所以亦都造成世代之爭。簡單講,第二次崇拜戰爭亦都係當代與當時傳統之間嘅拉扯,而當時部份教派處理崇拜戰爭嘅做法就係出詩集,將神學紮實嘅當代詩歌收錄,減低部份宗派教會因為神學緣故而不使用當代詩歌嘅憂慮。

所以詩集嘅出現,其實係希望當代創作能夠進入崇拜,一方面去蕪存菁,留低質素較高嘅作品,另一方面想解決因為詩歌出現嘅紛爭。點知呢一本為解決崇拜戰爭而出現嘅詩集,一百年後又成為下一代崇拜戰爭嘅籌碼。第三次崇拜戰爭大約係出現喺靈恩運動第三波之後,當時當代短詩大量推出,再加上葛培理大力推行以當代詩歌成為佈道工具,所以吸引到唔少人擁抱當代詩歌。

咁唱開傳統詩集嘅人,自然又會覺得被當代詩歌入侵。其實,詩歌嘅功能係幫助人敬拜上帝,上帝係昔在今在永在的全能者,所以信徒透過當代產物與上帝相遇,神學上係冇問題嘅。如果唱現代詩歌嘅問題係輕易放棄傳統,咁樣積極介紹同分享傳統好嘅地方俾當代人就可以,而唔係擁抱傳統而放棄當下。

喺聖詩神學上,沒有一類音樂叫基督教音樂,只有基督教歌詞,因為呢個世界萬有都屬於上帝,任何音樂配上基督教歌詞都能夠被上帝所用,所以唔需要幫上帝代言,話上帝只喜歡A唔喜歡B。當然唔喜歡同你唔同教派嘅主張,嗰啲神學係可以另外討論。

只係對我嚟講,呢一種重複歷史錯誤,強調自己喜好立場就代表同你唔同嘅嘢一無是處,呢一種講法係崇拜戰爭嘅復辟。我哋下一代係聽抖音嘅,都好值得問,當世代再改變嘅時候,我哋嘅敬拜觀其實係咪仍然集中喺神學上,而唔係喺形式上。

(原載於作者FB,經編者節錄)

Next
Next

Chris Ho:從「安息」談到「安息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