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路·豐:試當真執笠,亦是投射的破碎

投射是人的一種特質:我們往往無意識地將內在的特質、情感與願望投射到他人或群體身上。結果就是,我們在對方身上只看到自己想看到的部分,那些被看見的面向可能被誇大,也可能被扭曲。

投射者並不自覺自己的投射,反而以為那就是全部的現實。對許多香港人而言,試當真正是這樣的一面鏡子——映照出他們的內在特質、情感與願望。熱血追夢的人、渴望陪伴的人、憎恨自己一事無成的人……無論是fans還是haters,人們都能在試當真身上看見自己無意識投射出的部分。

試當真執笠前最後一個月,他們火力全開,完成了許多大作,無疑值得紀錄——這同時也強化了觀眾對試當真的不捨與投射。於是,不少人自然期望一個大團圓的結局,一個完美的謝幕。而員工與老闆間的衝突顯然不在這預期之內,也擊碎了許多人的投射。輿論於是轉向who’s to blame的爭論:是不擅管理的老闆,還是不懂大體的員工?人們繼續依據自身的特質、情感與願望而take side。

然而,冰封三尺,非一日之寒。看過執笠紀錄片或真心話台的觀眾,大多知道問題與張力並非突如其來:老闆之間的分歧、員工與管理層之間的矛盾、「家」與「公司」之間的模糊界線——這些都是真實的、混亂的、愛恨交織的,但這正是現實。現實遠比投射來得複雜而立體。

退後一步看,投射往往成為我們接觸現實的障礙。當我們只看見自己投射出的部分,並將其誤認為全部現實時,觀點便難以改變,既有的偏見與立場只會一再被強化。在人際關係中,這樣的狀態使開放與坦誠的對話變得不可能——對話裡只剩下自己與投射之間的回音。不同意見的人拒絕溝通,也無法溝通;投射主宰了一切。

雖然豪哥常在狀況外,但他對許賢「活著的勇氣」中「活」的詮釋十分有意思:「活」是與環境、與人、與自己保持交流的一種狀態,亦即一種開放的聆聽與對話。三者之中,我認為最關鍵的是聆聽自己、與自己對話——因為若我們不了解自身的情感與願望,不察覺自己的特質,我們便容易把投射誤認為現實,從而與更廣闊的真實世界隔絕。換言之,要真正「活」,就要認識自己、覺察投射,這樣我們才有可能更踏實地活在現實之中,與外界和他人展開對話。

公開對質或許不符合大眾的期望和投射,但澄清往往是學習真正「活」的重要一步。如果試當真的執笠讓大眾失去了一個投射對象,而最後那場公開對質終於打碎了我們這種投射,那麼其實真正該被打破的,是我們的投射本身——如此,我們才可能更真誠、更自由地「活」。

(原載於作者IG)

Next
Next

阿享:點解收檔就要關係和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