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ve_in_his_love:GenZ 基督徒的堅持

「歡欣,心裡感謝神」—— 這是我童年熟悉的旋律。無論在家中,還是所就讀的聖公會小學,這首歌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伴奏,更是當時生命的底色。踏入中學時期,曾經那琅琅上口的歌詞成了陌生的句子,學校合唱團不再歌頌神的榮耀。此時此刻,我才發現在堅守信仰並非必然。

信仰——是在疑惑中繼續尋根究底。脫離了舒適圈後,每星期只有星期日的崇拜和團契才能有接觸信仰群體的空間。教會朋友之間喜歡稱我為「點解小姐」。對於我而言,「破釜沉舟」才是明白信仰最好的方法。還記得傳道人在初中時間曾經講過「用愛心說誠實話」的講章,對於當時的我這兩件事情可說是「大纜都扯唔埋」,因而在團契時和導師引起了激烈的討論。雖然最後沒有明確的答案,但是在屬靈長輩的循循善誘下,我明白到了以下兩點:

1)信仰路上必定充滿疑惑,與其選擇聆聽「標準答案」,倒不如及早思考面對。

2)愛心和誠實並不是非黑即白,而是以建設他人的角度出發, 才能促進成長。

信仰——是在群眾壓力中擇善固執。偶記得初中時,第一次接觸萬聖節相關的活動。每年學校學生會都會舉行「鬼屋探索」,當時已經對於「對萬聖節說不」的意識可說是根深蒂固。身邊的同學們經常邀請我參與,揚言並不恐怖,但我仍然選擇婉拒。無論是學校或工作環境中,我們作為基督徒需要以基督的教導作為做人準則。堅持基督的立場不是懦弱,是活出見證。

信仰——是在世俗的環境中作鹽作光。從小到大,我一直對於自己基督徒的身分頗為公開。在我最為熟悉的中學同學中,更有幾位笑言指「你好愛耶穌」。為主發光發熱不一定是街頭佈道;不一定是要做很多的服侍崗位;不一定是告訴他人自己的聖經知識有多麼的淵博。其實簡單的和朋友飯聚時祈禱,或輕輕提及自己基督徒的身分,這些便足矣。

回望短短二十年的人生,我看見自己的破碎因為上帝而被重塑。正因如此,我不再只是因著「信二代」的身分而跟隨基督的教導,而是因祂捨身的愛,選擇緊緊捉住這份無價的禮物。《歡欣》不再只是童年熟悉的信仰歌曲,而是我生命的旋律——在得時或不得時,仍然心裡感謝神的救贖。

Next
Next

黃樂祈、曾晰:論《葬送的芙莉蓮》:請記得死亡是人類生命的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