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樂祈、曾晰:論《葬送的芙莉蓮》:請記得死亡是人類生命的本質

▍「你趁著年輕、衰老的日子尚未來到,就是你所說,我毫無喜悅的那些歲月來臨之前,當記念造你的主。」(傳道書十二章1節)

「很悶。」有初中生這樣說。在教會的青少年聚會播放日本動畫換來這種反應,感覺倒是有點生疏。但《葬送的芙莉蓮》(葬送のフリーレン)或者是個例外。這個故事的開端對他們來說可能太無趣。這是一個關於勇者的物語,卻顛倒了不少人素來的想像。動畫一起首就指,幾位背景不同的英雄已經成功打倒魔王,結束長達十年的冒險旅程。無怪乎立刻就有年輕人說:「這個故事未免太不刺激。」沒有任何打鬥場面、沒有任何怪物的出現。馬車緩慢地把一行勇者送回城市中,然後他們剛好遇上五十年一遇的流星雨,四人於是相約半世紀後再聚。如此而已,貌似毫無起承轉合、抑揚頓挫。那麼,這個故事為甚麼可以寫下去?

原來主角芙莉蓮是一隻精靈,時間觀念與人類截然不同。人類的數十年,對她而言只是短暫的歲月。當幾位勇者在五十年後再見,未幾,其中一位昔日的同伴亦是世人歌頌的勇者欣梅爾因年紀老邁而沉睡。在他的葬禮上,芙莉蓮面容木然,自然被他人指責「她怎麼一點也不傷心,她不是勇者的朋友嗎?真無情」。直到下葬的時刻,芙莉蓮才有機會深刻反思時間和死亡的意義,說出了一句「我明明一直知道人類的壽命很短,為甚麼沒有想過多去了解」,遲鈍地意識到這位同伴真的永遠離開了她。在她接下來的時光中,將不會再有欣梅爾的身影出現。於是,芙莉蓮就在這份醒悟下展開了一個嘗試更了解人類的自我救贖之旅。

值得沉澱的是,作為人類的我們,會否也會犯下精靈在眼淚中才覺悟到的問題?最近香港教內出版了一本書,書名是《死亡生命課》,其中論到現代人對死亡的看法,尤其值得細嚼。作者說,科技發展日新月異,加上現代心理學強調正向、樂觀、積極,宗教論到死後世界又容易被視為迷信,現代人似乎以為能大聲呼喊「死亡,別狂傲」,力圖自己能快樂地活在當下、遺忘死亡。「直到有一天,我們心愛的人死了。這時,才驚覺,在生活裏,竟有一種東西叫『死亡』。」 話說回來,芙莉蓮在同伴老死後踏上新的旅途,不正正基於這種驚覺嗎?

然而,我不怪年輕人對於《葬送的芙莉蓮》的開始感到愁山悶海。我對死亡所以有深刻體會,亦是因為近兩年身邊都有親朋好友過身。平心而論,我在更年輕的時候也遺忘過死亡。芙莉蓮曾忽略死亡的畫面,在現代人的生命也許真的不陌生。我本想以《葬送的芙莉蓮》來讓初中生想想自己有否珍惜眼前的一切,表面看來不盡成功,卻讓我想起傳道者正正因為體諒到人在年輕的階段未必能理解年老會有的恐懼、孤獨,所以才作出的忠告:我們要明白自己終與其他人一樣會走向艱難的衰年旅程,甚至要面對未老就要離世的命運,才會知道應該如何活在當下、享受青春,以及看待死亡。 當然,正如《死亡生命課》的提醒,這種對生命本質的察看,絕非只限於年輕人。不是年輕人才需要學習把握現在。無論現代世界有多排拒人們在生活中接觸死亡,我們每個都確實正在走向死亡。但是,我們不是長壽的芙莉蓮,時間一過,有時想自我救贖也未必有機會。倘若錯失光陰,不好好在當下花時間和心力與他人、與上帝相交,在未來迎向我們的,恐怕只有無盡的懊悔。

Previous
Previous

live_in_his_love:GenZ 基督徒的堅持

Next
Next

鄧智文:凌晨兩點的神學:Billie Eilish、Z世代與創傷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