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hk.christian:從《試當真》說起:冇衝突,邊有真感情?
最近,《試當真》結業,最後一場直播成為他們的「真情時刻」。成員打開心扉,談到幾年合作中的矛盾與磨擦。有人覺得不應該臨尾再講,有人欣賞他們真誠,亦有人驚訝,原來團結背後,藏着那麼多不滿。
其實,在教會團契或小組中,這些故事並不罕見。每個群體都有生命週期,有開始也有結束。心理學家 Bruce Tuckman 提出團體發展的五個階段:形成期、衝突期、規範期、表現期和結束期。這理論不止適用於創作團隊,也適用於任何群體:朋友、同事、家庭,甚至教會。
▍ 形成期
團體初成立時,總是熱血又充滿理想,像拍拖的蜜月期,充滿愛和盼望。《試當真》初期正是這樣:創意無限、默契十足。然而快樂的時光過得特別快,當團隊開始面對壓力與現實,挑戰便真正開始。
▍ 衝突期
衝突期是每個團體最難熬但最真實的階段。這時成員開始顯露真正的性格與想法,加上理想與現實之間的落差、工作分配的不平衡、溝通方式的不同,慢慢累積成矛盾。有人想拍更認真的內容,有人想保持輕鬆搞笑;有人想演戲,有人只想玩;有人覺得要跟時間表出片,有人只想自由自在不受約束。這些張力若處理不善,就會爆發。
《試當真》成員在直播中說過,曾努力在私下溝通,發千字文訴心聲,卻得不到有效的回應。相信不少人都聽得出心酸,努力修補關係,但彷彿只有自己在努力。其實只是每個人面對衝突的反應都不同:鬥爭、逃避、妥協、屈就⋯⋯加上崗位和權力的差異,令問題變得更複雜。不過,衝突往往並非出於惡意,反而是因為大家開始講真話。當禮貌的表面被撕開,真性情浮面,棱角間互相碰撞,坦誠相對卻充滿火花。
不過衝突期往往是成長的契機,它逼使每個人重新思考:我們為什麼要一起?我們想要什麼?我們能否接受彼此的不同?問題不在於衝突發生與否,而是衝突之後,還能否坐下來打開心扉解決問題。
▍ 規範期及表現期
熬過衝突期後,團體便學懂磨合與尊重,重整角色、建立規則。當目標清晰、互相信任,團體知道自己要做什麼,每個人都明白自己的角色時,就進入表現期,成果最豐盛的時刻。
▍ 結束期
但再完美的團隊也終有結束的一天。《試當真》選擇在仍有光芒時結業,正如《男兒當入樽》在高峰完結,反而成為經典。結束,不一定是失敗。
▍衝突是成長的必經之路
很多人一見到衝突,就覺得團隊出事;但事實上,衝突期並不是壞事,而是成熟的開始。沒有磨擦的群體,往往只是停留在表面的和平;只有經歷過爭執、眼淚與和解的團體,才會真正彼此了解。
其實,《試當真》的結束與成員之間的爭執,對我而言並不陌生。類似的情景,在教會中早已上演過無數次。多年以來事奉的經驗使我明白——人與人之間有衝突,並非失敗,而是共事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事實上,教會裡的群體生活與他們的故事並無二致:同樣有理想、有磨擦、有眼淚。許多團契和小組也是在以上五個階段中浮沉、循環,有的走得過衝突,有的則在衝突中散場。但也許,真正的合一,不是沒有張力,而是經歷張力之後,仍願意同行。
無論是創作團隊還是教會小組,衝突只是提醒我們:誠實比完美更重要,真情比表面和氣更珍貴。若我們能學懂在衝突中仍選擇愛、選擇同行,無論最後走到哪裡,群體裏每個人都能夠成長。
「鐵磨鐵,磨出刃來;朋友相感,也是如此。」(箴言 27:17)
(原載於作者I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