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人:Charlie Kirk遇害後的反思

近日網上流傳一句令人印象深刻的評論:「上一位因辯論而死的人是蘇格拉底,而在現代社會,則是Charlie Kirk。」此言雖具象徵意味,卻引人深思。與此同時,亦見不少人拍手叫好,此類言論,實令人感到心寒。

過去二十年,極左思想逐漸主導西方大學校園及整體社會,政治正確滲透文化、藝術與政治領域。對少數族裔的寬容政策,使得大學在招生時優先考慮其背景,而非學術成績;為保障黑人演員的機會,連《白雪公主》的主角亦需由黑人擔任;尊重性別多元的呼聲高漲,個人可自行宣稱性別認同——曾見一位美國大學生自稱為「狼」,並模仿狼嚎;傳統的「she/he」稱謂亦被要求改用「they」。電影、文化創作中,LGBTQ元素幾乎成為必備;部分教會甚至不再稱上主為「Our Father」,而改用中性詞彙。若有人指出性別只有男女兩種,或提及黑人犯罪率高於其他族群,便可能遭受網絡欺凌,甚至被控歧視——學者可能失去教席。此等現象不僅反映社會日益反智,更使人不敢發聲,導致整個社會只剩下一種聲音、一種意見。任何異議,皆可能招致「社會性死亡」。

然而,Charlie Kirk選擇在此氛圍下走入大學校園,與學生進行辯論。無論是否認同其立場,其勇氣實在難能可貴。他以理性方式進行交流,促使學生思考不同觀點。(利申:本人並不認同其對死刑及槍械管制的看法,即使有人主張對行兇者判處死刑,我亦持反對立場。)

曾觀看他一場辯論,他提出:「What is a woman?」在場學生及教師皆僅回答「性別可由個人選擇」,卻無人能清晰定義「女性」的本質。當他繼續追問,反而被質疑:「你有月經嗎?你能懷孕嗎?你不尊重我。」此情此景令人感慨,政治正確已令許多大學生失去思辨與理性討論的能力。

大學之道,在於「明明德」。我認為大學本應是一個充滿辯論的場域,旨在培養獨立思考能力。即使辯論未能說服對方,亦可透過提問與論點,豐富自身思維。更重要的是,大學教育的本質,在於接觸多元思想,學習「和而不同」,尊重異見。

昔日錢穆先生教導余英時從事學術研究時,曾囑咐其在筆記中留下一頁空白,以容納更多不同觀點。此種「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精神,正是治學與為人之道。

蘇格拉底曾言:「我只知道一件事,就是我一無所知。」我深信,無論是極左、極右,或宗教基本教義派,皆自認掌握真理,並以自身價值觀強加於人。此一悲劇,不僅促使我們反思何謂言論自由,更提醒我們:人類無法掌握所有真理,唯有常懷「一無所知」之心,方能真正讓人可以獨立思考。

(標題為編者所擬)

Previous
Previous

釐經伴道:在繁忙都市中的靈性實踐

Next
Next

小社工:除了規則,還可以有人情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