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子恩:從蔣雨融到潘浠淳:精緻女孩背後的家長焦慮
近年來,中港社交平台與媒體相繼炒作出一批「精緻女孩」。她們學業優秀、氣質出眾,不但單槍匹馬足以走南闖北,靠的更是能文能武、與眾不同。而在芸芸眾星當中,最經典的例子莫過於被冠以「最美學霸」的蔣雨融及近月不只翻轉教室,更撼動整個香港的「天才少女」潘浠淳。
撇開那些「大型翻車現場」,單純看她們的照片與履歷,無可否認,這正是中港社會無數父母羨慕不已的示範單位。然而,這種光鮮亮麗的「成功」背後,卻掩藏著一種令人不安的教育邏輯:孩子不再是孩子,而是父母精心打造的展品。她們被訓練成「完美履歷」的代言人,每一分氣質、每一項技能、每一個獎項,都是父母投入金錢與時間換來的「福報」。
▍ 父母真正想要什麼?
誰不知道,這些父母的動機都是「為了孩子(好)」,但稍加思考,你就會發現真正的受益者不單是孩子本人,而背後潛藏的更是不輸宮鬥劇的功利算計。
很多人以為催谷孩子只是家長希望取得跨越階層的基本門票,而事實上,不少家長不滿足於孩子只能做個普通人,於是他們希望孩子進入名校、進入精英圈層,藉此證明自己的社會地位。問題是,目前的案例看來,不少已抵精英階層的父母仍熱衷參與這場無止境的攀比遊戲,而他們甚至比普通家庭更能/願意付出精神/金錢/時間/人脈去延續自己家庭血脈的優越性。
眾所週知,少子化社會的子女教育已成為高成本高回報的風險投資工具,於是,為了鎖定勝局,他們不惜砸下重金報專門班、請私補,甚至斥巨資參與各式賽事,因為他們深知,孩子的獎狀、證書,及相關的新聞報導或社交平台回饋,就是教育「投資組合」的收益保證,而這些賽事的主辦單位及協作夥伴,自然又生成另一種產業鏈及經濟怪圈(有機會另文再述)。
「一人精緻,全家光榮」,這些造星父母追求的從來不是孩子的快樂與獨立人格,而是一張能夠炫耀成功的名片。
▍ 「精緻教育」的真代價
這些被過度包裝的女孩看似光芒萬丈,但只要稍為用人性化角度思考,就知道她們付出了高昂的成本及沉重的代價。
首先,她們的正常人格發展階段被不正常壓縮。孩子學會的不是探索自我,而是學會取悅父母與媒體;她們努力去符合別人設定的模板,而不是成為真正的自己,更遑論學懂與不同類型的人合作或相處。浸淫在充滿競爭性及功利的環境下,真誠待己待人自然變得愈加困難,而長期活在高壓當中,孩子往往背負焦慮與完美主義,將自我價值與成績、外貌綁死在一起,極易陷入自我懷疑或焦慮不安,心理健康情況不容樂觀。
「精緻女孩」看似贏在起跑線,但這場比賽並非通往幸福。她們的童年被徹底剝奪——當別的孩子放學後在玩耍,她們還在上課、比賽、排練及思考下一步棋如何下。當別的孩子能從錯誤或失敗中學習成長,她們只能服從命令,一步一步走向父母預設的天國階梯。
▍ 被「精緻」綁架的女孩
你可能會問,為何我們的社會會出現這股歪風?當然我可以上溯千年以來的儒家文化,但現實一點去看,這不只是個別家庭的問題,而是體制與文化合力的結果。
由最老土的應試教育系統推動軍備競賽——由名校錄取開始,誰不相信「履歷主義」——面試考試故然要特訓,父母的人脈關係、職業地址出身,哪些不是需要拿來傍身的利器?
在教育產業鏈火力全開下,孩子若非十項全能,如何能夠挺進基本門檻,再加上近年媒體喜愛造星收割流量,「天才少女」、「最美學霸」一類標籤正好吸引一眾標題黨的眼球。更恐怖的是,即使人設最終崩壞,由於網絡世界「睇人hi hi 真係high」的鐵律,媒體又可伺機收割一波。因此,「教育造星」絕對是穩賺不賠的生意。
最後一點,亦是本文的寫作重心,正是社會雖然表面文明進步,但其實性別偏見其實經年不變,而「精緻女孩」的賣點其實仍不脫傳統「外貌端莊+才藝出眾+乖巧聽話」的舊標準上,而整個系統給予父母一個錯誤而危險的訊號:只有精緻才值得被看見。
▍ 如何逃離精緻地獄
要打破這種惡性循環,首先要認清:孩子不是父母的形象工程,更不是父母身份焦慮的補償品。
真正的教育是成長過程的陪伴,而不是無中生有的雕刻。父母理應協助孩子發現興趣與長處,而不是強行打造預製組件。事實上,成長本來就應該允許迷惘與跌倒,而不是從小就被迫展示成人世界追求的所謂成就。
從蔣雨融到潘浠淳,這些令人不安的故事折射的正是中式家長「望女成鳳」的深層焦慮。教育的目的從來不是打造一個不斷有驚喜的完美套娃,而是幫助孩子擁有面對真實世界的勇氣與自由。父母若不能明白這一點,當教育子女被異化為身份展示與投資回報,孩子再「精緻」,也只是被擺在櫥窗裡的展品。再多的光環,也只是一個個虛幻的肥皂泡,或一幕幕不堪入目的肥皂劇!
(原載於作者F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