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vin leung:I人佈道

早前教會由年青人主導一場音樂戲劇佈道會,主打不需要新來賓舉手、發言、分享,給I人一個舒適的環境嘗試進入教會。佈道會後教會傳道人居然畫蛇添足搞了一個五色福音講座、要新來賓填寫聯絡資料、還要他們各自發言,一下子將所有人的努力都抹掉了,算是一大遺憾。

事後花了點時間去反省這個失誤的因由。誠如當日帖文留言者所說,很多老一輩的教會長執仍然秉持著幾十年前的那一套:佈道會後必須要有福音單張和陪談員、要紀錄新來賓資料以作日後跟進、會後一週要打鐵趁熱搞個重聚日聯絡感情、重聚日中則要宣傳準備好開課的福音班慕道班、班後也要有團契小組預備好承接這些人的加入。老一輩的總是堅信,有了這些才算是有完整的福音佈道策略。

我不懷疑這些「正路」的策略曾經大有果效。說穿了,這一系列的動作不過就是工廠管理層想出來的生產線規劃。環環相扣,按步就班,理論上可以量產信徒。這一套策略在生活比較單一、人比較單純的年代或許大有果效。但我卻不太相信這套系統套用於這一代年青人一一特別是我接觸過的年青人當中,會留下多大的正面印象。尤其是這一代自稱I人或廣義I人的年青人很多,大多都不願意在陌生的大庭廣眾之中表露自己的真實一面。我反倒相信,在這一代作佈道工作,只能夠用最愚蠢的方法,靠人與人之間慢慢建立關係。

這對於中產教會裡、平日任職商業機構管理層而平均年齡 50+ 的長執來說,應該是不能理解且不可理喻的事。沒有流水線又哪來效率?沒有實際數字如何定KPI如何賽後檢討?沒有完整的轉化制度,又如何確保這些新人會被模造成為堂會體制內合用的零件,以保障教會未來都有足夠的人力資源去繼續以同一個模式永續運作?

是的,我相信的那種年青人佈道模式,什麼都不能夠保證。換轉在商業世界,這應該是一個下屬能夠交出最差的 business proposal。我只希望教會能夠開放空間讓人都進來,安心的做自己願意參與的事而不會被干擾:坐在禮堂最後方參與一個聚會、進來聽聽音樂、找一個位置坐下休息嘆冷氣、甚至只是每天路過來借個廁所。

教會總是鼓吹傳福音要主動:一見到新朋友進入教會就要發出緊急警報吹雞擸架生,左手聖經右手福音單張,全軍出動誓要將對方殺個片甲不留。美其名是積極傳福音,但換個角度看只是打斷對方安然在教會存在慢慢培養感情的滋擾,與 youtube 片播放途中不請自來揮之不去的廣告同等討厭。

長執們,請相信我們這一代的關係佈道。是的,我們不會能夠交出一套完整的策略和數字去證明這一套方法有用。不過,仍然希望你們會相信這種關係建立,就像是游泳中途偷偷小便一樣:你雖然看不出表面上有任何改變,但你心裡清楚已經對這個大海 made a difference。

(原載於作者FB)

Next
Next

周子恩:從蔣雨融到潘浠淳:精緻女孩背後的家長焦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