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症醫生憶亂世救援 醫療資源不足無奈放棄病人

「雖然我是一名外科醫生,今次也是第八次到戰區工作,但這次對我來説,感受真的很深。」過去23年多次到外地進行人道救援的歐耀佳醫生今年8月抵達加沙,短短5週的經歷成為最令他心碎的一次救援工作,因為傷亡的大多是平民百姓,而這樣的悲劇,在戰區每分每秒都在上演。

香港紅十字會自2023年12月起,先後派醫護義工到加沙參與救援行動。以色列及哈馬斯達成首階段加沙和平協議後,雙方於昨日(13日)交換人質,歐耀佳表示,期望停火協議能持續,讓更多的醫療物資進入到當地,很多加沙的居民仍然流離失所,希望有機會讓他們重建家園。

▍面臨生死時刻 流彈射進醫院

曾參與過28次救援,包括8次戰地工作的義工醫生歐耀佳說過往救治的多數是軍人,是次行動感受最深的是有大量平民傷亡,而讓他難以忘懷的是一位小女孩,經歷爆炸後女童送院時已昏迷,要為她的右腳進行緊急手術。令他更難受的是,當他久不久與當地的醫護「戰友」聯絡時,對方便會告知他家園被炸,親友傷亡⋯⋯講述期間他數次紅了眼睛。

他說,在當地每天會收到以色列軍方發短訊提醒會在哪裡發生衝突,並給予2至4小時時間他們撤離到安全區域。他說,當戰火發生,即使未受到炮彈的正面衝擊,但仍面臨生死時刻,「一日試過有三粒流彈射進,而有醫生當時正進行手術。」

▍作出最艱難的醫療決定

另一位參與救援行動的義工醫生鄒有銘說,兩年前從新聞中看到加沙情況嚴峻,義不容辭自薦前往當地做人道救援工作:「當時其實沒有特別去想會否有危險,只是覺得當地會需要醫護人員去幫忙便想前往。」他憶述,最難忘的是遇上了稱為call blue的大量死傷事件,由於當地醫療資源不足,作為急症醫生的他必須為病人作分流,不得不面對最艱難的抉擇:「我必須要放棄這個病人,或其他情況等候治療的病人。」

他說,醫院曾接收過兩名約3歲的小孩,情況危殆,惟醫療資源不足無法進行救治,彼時他多次哽咽,需停下來冷靜心情:「但我只能跟這病人說抱歉、跟他的家人說我們已經盡了我們最大的努力。」他坦言,工作當下未能想到太多,但事後會感到愧疚、自責,但也明白,人道救援也有限制,只能盡力完成自己該做的事。

文:Karina

Previous
Previous

內地錫安教會 至少21牧者仍被拘留

Next
Next

青協調查:中學生焦慮指數創五年新高 逾六成未曾求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