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協調查:中學生焦慮指數創五年新高 逾六成未曾求助
開學一個多月,再次回到校園生活的學生適應得如何?香港青年協會調查顯示,近四分之一受訪中學生有輕度至嚴重程度的焦慮,焦慮指數創5年新高,但逾六成表示未曾求助。
青協上月以線上問卷訪問5551名中一至中六學生,發現27.8%受訪學生有輕度至嚴重程度的焦慮,焦慮指數平均為25.4分,創5年新高。學生的焦慮指數隨年級遞增,由中一的23.6分升至中六的27.8分。受訪學生最常出現的焦慮徵狀包括:容易緊張和著急(83.4%)、容易心裡煩亂或驚恐(73%)、容易衰弱和疲乏(66.9%)等。不過,高達65.4%受訪學生未曾向不同人士或機構求助。
調查顯示,受訪學生最擔憂的事項皆與學業表現相關,包括成績退步(43%)、學習動力低(36.7%)以及功課和考測繁重(34.8%)。不過,大部分受訪學生都表示能按時出席課堂和準時完成並提交功課等。
青協輔導服務「同傾‧同行」平台過去一年處理2.58萬宗與情緒相關的熱線求助個案,較前一年的1.89萬宗顯著增多。有升讀英文中學的中一學生尚未適應英文教學,統測成績不理想令他覺得力有不逮,曾主動向同學請教功課卻遭取笑,令其學習動力更低並出現焦慮徵狀,經常失眠和發惡夢,甚至有自我傷害行為。有中六學生同時選修三科並要兼顧周末課外訓練,在競爭激烈下憂心成績退步,情緒受困擾亦不願向學校尋求支援,一來擔心引起注意,其次是課堂安排緊湊,不想因面談而錯過課堂。
青協督導主任陳英杰建議學生多留意自己的身心狀態,若然焦慮症狀越見頻繁,甚至出生理症狀如心悸、頭痛、失眠持續一個月或以上,建議向學校社工尋求專業協助,也可透過情緒熱線或網上輔導進行匿名求助,以減低求助顧慮。調查發現多數學生不傾向開口求助,他認為校方宜主動了解學生的精神健康需要,並關注在上課、作業或人際上出現適應問題的學生,提供個別情緒輔導、學習調適及支援。
文:LikH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