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學家珍古德逝世 以研究黑猩猩情感與群體行為著稱
「史上智能最發達嘅物種,竟然破壞自己唯一嘅家園,唔通你唔覺得奇怪?我覺得,這個極度發達的心智(intellectual mind),跟人的心靈(human heart)割裂了,忽略了愛與悲憫。」昨天(1日)以91歲高齡逝世、研究非洲黑猩猩數十年的生物學家珍古德博士(Dr. Jane Goodall)曾這樣說。
珍古德生前著力認識黑猩猩的情感、群體行為,又推動環保工作,「希望下一代能成為地球更好的管家」。
▍ 65年前到坦桑尼亞跟黑猩猩相處:黑猩猩跟人類一樣會悲傷、恐懼
當珍古德在1960年受博士學位指導教授所託,到坦桑尼亞跟黑猩猩相處。她為牠們改名而不是加上編號,書寫其情感與性格,曾引起科學界不滿。CNN引述她說,「有啲人只係因為我係後生女仔、無受過本科學術訓練,就否定我嘅觀察。」
她指,黑猩猩跟人類一樣有恐懼、憤怒、痛苦等情感,會食肉、觀察,為近身的未來做計劃,甚至製作工具,但就不會講故事、為十年後的遙遠將來作謀慮。
珍古德受作家Deepak Chopra訪問時憶述,初到坦桑尼亞時,黑猩猩在她面前逃跑,「因為(黑猩猩)無見過『白色嘅黑猩猩』(即她)」,但後來遇見黑猩猩David,讓她跟隨牠進入森林後,不但接受她遞上的一粒果實,更「好温柔咁捉住我嘅手指」,表達黑猩猩之間的情誼。
▍ 支持好奇女兒的母親造就生物學家
同一場訪問中,珍古德提及母親對自己好奇心的愛惜。有次參觀農場,四歲的珍古德自行探索,受母雞孵蛋的場景吸引,一入神就坐了四小時。無人知道她跑到哪裡,令母親非常擔心,但當母親找到女兒,卻沒有責罵她「亂咁走」,而是很快坐低,聽女兒說母雞的故事。「(比著)另一個媽媽,可能會摧毀呢份對科學嘅好奇心,咁我可能就唔會走上依家走嘅路。」
接受雜誌《5》訪問時,珍古德也說母親記得她一歲半已經在床上跟蚯蚓玩,而她跟家中櫸樹的友誼也保持至今。她認為這份與自然的連結「與生俱來」,並指如果你去原住民部落、佛教群體,會發現他們從來都覺得自己與天地一體,只有西方科學才跟大自然「離婚」。
她認為,說服一個人不能靠科學數據,而是靠故事感動人心。「先人就係咁,大家坐喺篝火前、洞穴裡面,講返嗰日發生咩事」。
▍ 「就算好似無法盼望,都唔好放棄」
珍古德稱,見過好多年輕人失去希望,不是抑鬱、憤怒,就是無感。但她認為一切為時未晚,便在1991年啟動了「根與芽」的計劃,先跟坦桑尼亞12個高中生共學,再推廣至多個國家,當中有人植樹、推動禁止販運動物的法案,也有不少家長因為孩子的行動而改變。
她眼中的理想世界,是愛與悲憫滿溢,每個人都明白動物跟自己一樣,情感豐富。「可能因為經歷過二次大戰,整整一年覺得世界無希望。捱過之後,希望就成為我嘅信念。就算所有嘢都令你覺得無法盼望,都唔好放棄。」
文:J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