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護義工走進加沙人道救援 親睹母子骨肉分離
以色列及加沙武裝衝突持續逾兩年,以色列與哈馬斯上月達成首階段加沙和平協議。香港紅十字會先後派出6名醫護義工、共9人次前往戰地醫院支援。其中包括義工護士郭玉麗及梁偉賢,先後親身到加沙地帶南部參與緊急醫療支援,他們在分享各自經歷時,不約而同慨歎當地的醫療資源不足、只能眼睜睜看着重傷患者無奈離世,「當地病人最需要的是希望,而陪伴就是希望。」
▍受助者回應找到自身存在意義
「工作總要有人去做,那就我去吧!」首次參與戰區救援的義工護士郭玉麗是紓緩治療護士,只因在電視新聞看到小孩失去親人的痛苦,便決定跑到加沙,認為這是神對她的感召。抵埗後的第三日就遇上了call blue(大量死傷事件),附近的難民營突然被轟炸,映入眼簾的是一幕幕「血淋淋」的場面,當時她被眼前的畫面嚇到呆滯,「想着自己是在做夢,還是在拍戲?直至凌晨時分,救援才告一段落,想着戰地原來就是如此,真的很淒慘。」
在加沙地帶的很多場景都令郭玉麗印象難忘。有一次,她照料一名女傷者,「她的腹部被炸傷,(術後)插滿『天地線』和喉管。為免情況有變,我一直在復康室留意着她。」數小時後,傷者終於清醒過來,「她一睜開眼,就捉住我不斷講阿拉伯話。」經當地護士幫忙翻譯後,她才知道對方在表達感激,「她說見到我『感覺很安心』,每次見到受助者的回應都會感受到自身存在的意義。」
▍難忘陪病人走最後一程
三赴加沙、早前獲「南丁格爾獎」的護士梁偉賢,憶述移送一名因重傷不治的少年遺體時,一名滿身是傷的女士經過,才發現死者是她的兒子。「她捉著他,那位女士捉著她兒子的手、不捨得放手。女士因為身體多處受傷,我們要立刻搶救她。我們只好將他們分開,但我們可想到的是,媽媽不會再見到兒子。」
梁偉賢又憶述,另一次,有位男士被炸彈碎片割傷頸部動脈,血管收縮導致無法注射藥物搶救,醫生指示為傷者注射嗎啡紓緩其痛楚,「不是放棄那個病人,在這些情況反而需要陪伴他。」臨終病人未必對周遭事物有意識,故梁偉賢按着其傷口止血,並緊緊握著他的手,讓他感受到身旁有人陪伴,直至他離世後才協助其他傷者。
香港紅十字會表示,雖然以色列及加沙早前曾達成停火協議,但仍然存在不穩定因素,人道需求依然嚴峻及龐大,救援工作不曾停歇,呼籲各界持續關注加沙人道狀況。
文:Kar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