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大研究:香港社工對性小眾存顯著內隱偏見

當我哋受情緒困擾時,或者會尋求心理支援,期望得到專業意見。但你有冇諗過,求助對性小眾嚟講其實好大壓力?有研究報告指,香港性小眾精神健康狀況未有明顯改善,亦有性小眾反映,在使用心理健康服務時,曾遇到不同程度的負面對待。

另有研究發現,香港社工對性小眾的偏見較台灣社工嚴重,惟任職於無宗教背景且對性小眾員工友善的機構,其外顯偏見亦會較低。不過,有服務性小眾的前線社工指出,知道有宗教背景的機構亦有提供不錯的同志服務。

▍ 精神健康狀況7年內未有改善

性小眾因著其身份,要承受身邊人的目光、親密關係等問題。中⼤社會工作學系副教授陳俊豪聯同真光社昨日(14日)發表LGBTQ+社群精神健康研究,招募1433名受訪者,有五成受訪者性傾向為同性戀,有三成為雙/泛性戀。受訪者中有13.6%為跨性別女性/男性和非二元性別者。發現有30.8%出現中度⾄嚴重的抑鬱症狀,24%呈現中度⾄嚴重的焦慮症狀。

與陳俊豪於7年前同類調查比較,本地性小眾的精神健康狀況未有明顯改善。他更指,香港性小眾的精神健康狀況較整體社會嚴重,對比2022年香港心聆的調查,性小眾人士的抑鬱和焦慮症狀比例顯著高於整體社會,情況值得關注。

▍ 使用心理健康服務時曾受負面對待

當性小眾向主流社會服務機構求助,卻常被轉介至性小眾相關機構。真光社的社群夥伴,同志支援服務社工Colby分享自己服務男同志的經驗,他接觸不少性小眾個案被轉介至專職服務性小眾的部門和機構,雖然社工沒有直接表明不歡迎性小眾人士,但這個行為「其實已經間接歧視緊個案」。

陳俊豪的研究發現,有34.7%受訪者曾經使用心理健康服務,當中亦有人表示曾經受到不同程度的負面對待。有56.7%曾被假設為異性戀和順性別;15.8%表示他們的性小眾身份會被歸因於童年創傷或家庭問題;14%指心理健康服務人員曾因自己的性小眾身份而表現出負面反應。

▍ 香港社工對性小眾存有內隱偏見

港⼤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副教授黃昱得的調查發現,縱使受訪社工普遍對性小眾社群表現友善,但團隊發現他存在顯著的無意識「內隱偏見」,容易將性小眾社群與負面特質拉上關係。

研究分析台灣和香港社工,香港社工對性小眾社群的內隱偏見水平達0.17分,遠高於台灣社工的-0.01分。研究更以情景題評估社工能否在服務當中肯定其性小眾身份,並在提供專業意見時顧及其獨特性,發現只有15%受訪社工熟悉人的身份多元性和性小眾案主的獨特訴求,也只有7%能對自身的性傾向偏見及肯定式實踐能力水平進行反思。

▍ 性傾向偏見與社會文化、工作環境、教育息息相關

黃昱得指出,研究發現性傾向偏見不只源於個人,社工的生活圈子亦會影響其內隱偏見。當受訪者擁有更多性小眾朋友,或任職於無宗教背景且對性小眾員工友善的機構,其外顯偏見亦會較低,但受訪者的宗教背景與性偏見,並沒有顯著關係。

在前線接觸很多性小眾個案的社工Colby表示,他未聽過有具宗教背景的社福機構因宗教立場而拒絕為性小眾提供服務。「相反,我甚至認識有啲有宗教背景嘅機構,都有提供好好嘅同志服務。」

文:Betsy

Previous
Previous

國際巴勒斯坦青年聯盟創辦人Adli:阻止年輕人用炸彈自殺式襲擊,因為不想看見他們死

Next
Next

團體擬建露宿者宿舍 遭四小龍居民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