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明會調查:劏房兒童8成攝取奶類不足
平時經過便利店、士多,有冇留意到啲學生買辣條、素毛肚、撈麵嚟食?近日有調查發現,劏房兒童普遍營養攝取量不足,其中奶類攝取量不足問題最為嚴重,甚至影響到孩子換牙。此外,不少幼童習慣進食內地廉價小食,部分兒童食「垃圾食物當正餐」。
香港世界宣明會聯同香港社區營養師協會於去年6月至今年1月進行調查,以電話訪問589名劏房家庭兒童的家長,了解子女的營養攝取情況,發現有86.4%受訪的劏房兒童奶類攝取量不達標,94.2%家長不清楚衞生署建議的蔬菜攝取量。
▍ 奶類攝取量不足 「出唔返隻牙」
至於出現上述情況的原因,香港世界宣明會總幹事馮丹媚在港台節目表示,劏房的低收入家庭居住環境狹窄,未必有足夠空間讓他們進行多類型煮食,加上家長作息時間可能不穩定,有機會令子女營養攝取量不太理想。
劏房兒童的奶類攝取量不足問題最為嚴重,馮丹媚指出,普遍基層家庭較少進食乳酪、芝士等奶類製品,有個案的小朋友在換牙期乳齒脫落後,「好耐都出唔返隻牙」,但在攝取更多奶類後,「成功出返隻牙」,相信情況與營養攝取量有關。
▍ 食垃圾食物當正餐
大部分小朋友都喜歡食零食,尤其高鹽、高脂、高糖的垃圾食物。馮丹媚指這些垃圾食物營養量低,更會「填飽咗個肚,結果就食唔落正餐。」調查發現分別有94.6%及89%受訪者每周至少吃一次蛋糕、曲奇餅、糖果等高糖食物,及腸仔、火腿、午餐肉等加工肉類。亦有32.1%受訪者每周至少吃一次內地廉價小食,例如辣條、手撕素牛排、素毛肚等。
馮丹媚相信兒童進食垃圾食物情況普遍,但基層家庭有機會因經濟狀況限制,未必能提供多種食物供子女選擇。加上要令兒童接受一種新的食物需要多番嘗試和時間,家長有機會為了避免浪費,「就取個快速嘅方法,你(肯)食咩,我就俾你食啦」。
文:Bets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