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語口語老師同時在課堂出現 中大計劃推動聾健共融
聾人主題電影《看我今天怎麼說》中,主角素恩最終成為手語老師,在課堂裡與口語老師合作一起教學,幫助聾人學生學習。原來現實中香港亦有這樣的情景,中大手語及聾人研究中心在2006年開展「手語雙語共融教育計劃」,在主流學校中讓聾人及健聽學生一起上課,由手語老師及原本的科目老師一同教學。
該中心主任、中大語言學及現代語言系教授鄧慧蘭今早在港台節目解釋,聾人未必可以很早學到手語,而他們的研究發現聾人可以同時發展手語和口語,故希望以此模式讓他們接受教育。
計劃邀請主流學校參與,在此「手語雙語模式」中,班上有4至5個聾人學生、二十多個健聽學生,健聽老師和手語老師於班上教授同樣的資訊,學生同時既可以看手語,也可以聽口語,用兩個語言一起接收課堂訊息。計劃現時有一間幼稚園、一間小學、一間中學參與,形成「一條龍」。推動多年後,鄧慧蘭指有參加的聾人學生成功入讀專上學院、學士,甚至碩士課程。
至於班上的健聽學生,鄧慧蘭指他們大多覺得手語很特別,並會圍繞聾人學生學習手語,健聽學生也因而多學了一個語言。而他們的家長也感到開心,指學生會在家中教導其他兄弟姊妹手語。而參與學校的老師則反映,共融班學生會比較乖,因大家學懂互相遷就、了解、關愛,在他們的觀察中,聾人與健聽的學生課餘也成為好朋友。
鄧慧蘭指,最初學校確會感到推動有難度,因為老師不認識手語,又怕照顧聾人學生會有很多困難。但多年來不同基金會支持下,讓中大聘請懂得處理的人員帶著學校一起進行計劃,「到了現在,學校都很欣然地走這一步,思考怎樣做到雙語共融的環境。」
獻主會聖母院書院由2013年起參與該計劃,校長唐嘉明指,學校至今有57位聾生入讀。學校辦學理念是愛主愛人,照顧弱勢社群,當年在老師投票下決定參與。他分享每班共融班中有3至6位聾童,老師事前要備課,並要預備較多視聽元素,而他們觀察中這對健聽學生亦有好的影響,「是雙贏局面」。
九龍灣天主教聖若翰小學由2007年起參與計劃,曾任天主教香港教區副主教的陳志明神父在介紹計劃的影片中指,學校強調全人發展的重要,而聾人也有此權利,可在正常環境中成長。
文: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