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園鄉被遷拆 社區藝術工作者創作偶劇
黃大仙廟旁、獅子山下的竹園鄉,地政總署於4月2日進行遷拆行動,村民未及收拾物事就要離開。近幾個月才搬入黃大仙住的社區藝術工作者Lorin,認識了照顧竹園鄉植物的街坊昌叔,Lorin便將他的經歷與自己由出生地灣仔搬到黃大仙的不適應,編成兩個人偶(puppet)的故事。這個偶劇《城之根》不但關於竹園,更關於遷拆、土地、迷路,甚至不只關乎人——第三個偶是隻蝙蝠,靈感來自Lorin拍檔Dan的一個經歷,蝙蝠闖進家中引致驚恐,翌日卻發現牠倒掛衫袋,很可愛。
▍ 「以為搬走咗冇事,點知住得唔係好慣」
偶劇入面某些對白,是取自一個搬到將軍澳的竹園鄉街坊:「以為搬走咗冇事」、「點知住得唔係好慣」,「呢度始終係我命根」。在竹園鄉被清拆之前,這位街坊不時都會回來。
至於昌叔,更成為了偶劇其中一個人物的名字。昌叔並非山邊花園的園丁,花園只是植物叢生的地方,他只是幫手打理。雖然他說「帶唔走啲植物,交畀政府啦」,但他又會為植物操心、激氣。偶劇入面,他更曾「上電視」申訴竹園鄉現況。花園現在已經沒幾棵樹剩下來。
Lorin由灣仔搬到黃大仙,本來不是很習慣,但走進竹園鄉、認識了昌叔等街坊後,又獲附近雙鳳街街市一間舖「玉記」的許可,駐留舖面做社區藝術工作,多了落街,才漸漸適應。偶劇另一個人物陽陽,就以Lorin自己的經歷為參照,陽陽跟昌叔幾句對話間,由誤會懷孕的白貓「好肥」,到牠生出「一家大細」,轉眼數年。
讀人類學出身的Lorin,曾與深水埗棚仔布檔的小販相處,從他們口中聽到「媽咪樹」——許多樹都是從她身上截下分支種出來。竹園鄉也有棵斷了身的樹靠著寮屋屋頂,長成了拱門狀,然後在某根樹枝上,又長出另一種樹的幼苗。與棚仔相近的格局,也讓她對竹園鄉份外親切。



▍ 「大自然係咪真係咁可怕?」
Lorin的拍檔Dan說,偶劇除了想講竹園鄉居民被逼離家,也想講城中的動物同樣被規管。Lorin留意到,黃大仙有不少老鼠籠,甚至有老鼠監察機。偶劇用人的手去擋在人偶面前,說「走開!」人手顯得巨大、難以對抗。另外,還用手機作勢影觀眾,營造「監控」的效果。
有次一隻蝙蝠誤闖Dan家中,嚇他一跳,但翌日清晨Dan發現牠倒懸在衫袋,就覺得牠像倉鼠那樣可愛,甚至想養牠。恰巧Lorin也在黃大仙見過蝙蝠,就將這段經歷變成蝙蝠偶,當陽陽遇上蝙蝠,本來也想養牠。但昌叔在偶劇入面說,「佢自己都有屋企,放佢走啦」。飼養的念頭雖出於善意,但仍跟巨手一樣阻止蝙蝠尋找歸家的路。
Dan形容竹園這類地方是「半野生空間」,一般香港人未必願意入去,可能覺得污糟或者亂。但他指出,沒有政府規管不代表沒有規矩。他有朋友住慈雲山,由慈雲山經竹園鄉落到黃大仙他覺得是同一條路,竹園舖頭收檔甚至跟隨地鐵尾班車時間,照顧遲放工的人。Lorin指,雖然竹園鄉的生活並非完美,例如冷氣會跳掣,但集體管理空間、治理生活,可以很開心。
看完偶劇,Dan期望觀眾能反思「大自然係咪真係咁可怕?」例如蝙蝠可以是可愛的。但Lorin說自己的要求更簡單,就是欣賞不同的生活方式,不需要貶低、比較,甚至強逼別人用另一種方式過活。
文:J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