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納粹德國投降80週年
今天是納粹德國投降80週年,而希特拉則於投降前約一週的4月30日自殺。二戰前的德國教會將信仰和民族主義連結,教會內甚至會擺放納粹黨旗。曾留學德國、研究教會歷史的胡健斌博士指出,戰後德國教會由支持納粹德國政權,轉變成願意發表先知聲音的教會,更發表《斯圖加特悔罪書》,為昔日盲目支持納粹德國政權悔罪,此後的神學思維改弦更張,履行監察政府的責任。
胡健斌形容,基督教雖然不是德國的國教,但有超過兩成人口是德國福音教會的教友,政府會代徵收「教會稅」以維持其運作,使教會跟政府有千絲萬縷的關係。另外,二戰導致東西德分治,東德雖然在社會黨的統治下,境內的教會仍然願意發聲,甚至成為催生1990年兩德統一的因素。
德國神學家潘霍華曾參與行刺希特拉,事敗後被囚於集中營並於1945年4月9日──即納粹德國投降前約一個月被處決。胡健斌指這令人可惜,亦相信集中營裡未必清楚外面的情況,但潘霍華在集中營裡卻有一份單純的信心。這可從他最後一首詩《永恆美善歌》可見,即使在黑暗中他仍存盼望,相信上帝的光有一天會照亮這個世界,這亦是他作為殉道者所持守的那份美善的力量。
「正因為看不到勝利而死在集中營,他的影響力和精神更永存,他的力量正因他的死亡而綻放。」胡健斌形容潘霍華等對後世德國教會的信仰影響深遠,他指今天的香港教會或華人教會只知道有潘霍華,但很多人對他的著作、生平、教會觀和神學的認識未必真確,而在潘霍華以外,當時德國也有很多神學家和牧者在納粹德國的統治下成為一股清流,包括馬丁尼莫拉、費基約(Georg Fritze)牧師等,其見證均鼓舞著當代人。
費基約是當時科隆教會的牧師,胡健斌指他早在納粹德國上場時已警告世人,指出納粹黨會將德國帶上一條不歸路,即使在教會裡受盡壓力也透過公開文章和宣講作表達,最終受到迫害在1939年「被心臟病」而死。他指今天費基約的雕像立於科隆市政廳的高塔上,認為上帝今天仍然藉著這些先賢說話,讓我們知道所面對的一切,即使好像處身黑暗中,也不要覺得「天已經掉下來」,因為上帝仍然坐著為王。
文:LikH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