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學課程框架增AI應用 老師:讓學生正確使用AI契機
人工智能(AI)越來越普及,無論小學中學大學都開始用它來進行學習與教育。教育局近日公佈課程發展議會編訂的初中科學課程框架,新增數字教育工具和人工智能的應用。文件亦提到教師可用Gen AI批改作業及試卷,但最終結果必須經由人工審核,以確保評核質量及學術誠信。有中學老師認為新框架是讓學生正確使用AI的契機,教育學者則提醒老師使用AI批改時必須把關。
▍ 中學老師關注價值觀教育
在中學任教物理科的劉老師指,他不時會應用AI搜索資料和檢查英文語法,亦有試過生成問題給學生回答,他認為AI有助提升教學效率,減輕工作量。他留意到不少學生會使用AI寫作業,其中更發現有學生過度依賴,出現整篇抄襲的情況,「我有責任要提醒返佢哋到底要點樣正確使用,並且要尊重學術誠信,因為我哋唔能夠阻止佢哋去用。」
雖然AI看似帶來不少好處,但劉老師指出,要拿捏AI應用的分寸及界線並不容易,他關注學校會如何為師生提供相關培訓,包括價值觀教育。他認為課程框架是一個很好的契機,讓學生可以有正確渠道學習AI使用,學會向人工智能發問生成內容,「因為我哋個教育制度唔係獎勵問好嘅問題,而呢啲model可以好好咁訓練得到。」
至於老師用AI批改作業的問題,香港教育大學人工智能及數碼能力教育中心總監江紹祥表示,科學科老師利用人工智能批改作業及試卷的情況較語文科目少。若科學科老師需要使用AI協助,可以利用生成工具為學生提供評語。不過,江紹祥指出,「呢啲評語缺乏真正認識實驗情境,學生背景和知識」,因此老師不能輕易將AI生成的評語直接當作自己的評語。他強調,所有評語必須經過教師人工審核和把關,經過挑選適合的評語,才用來幫助學生改善學習。
▍ 校長稱運用AI學生可自主學習
「你唔叫佢用,其實學生自己都會用。」課程發展議會科學教育委員會主席、中華基金中學校長何廸信今早(11日)在香港電台節目《千禧年代》則表示,學校應用AI已經十分普遍。至於更新初中科學課程框架,目的是希望和鼓勵教師協助學生深入理解複雜或抽象的科學概念。例如,老師可以將實驗過程拍攝成影片,並利用AI進行分析,幫助教學。
何廸信進一步表示,「原來有啲嘢唔一定要老師做哂。」學生運用人工智能可以自主學習,提升學習效率以及相關技能。他舉例指出,學生將自己寫的文字交由AI改良,並非直接讓AI代為完成,而是透過AI的修改,從中學習和參考不同的寫作方式,「原來可以咁寫」。此外,AI亦能促進師生之間的互動,因為部分AI提供的資料未必完全準確,老師可以與學生一同討論,學習如何分辨和核實資料的真確性。
文:Stephanie、Kar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