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仁大學校監胡鴻烈逝世

樹仁大學校監胡鴻烈前日(27日)辭世,終年105歲。與已故妻子鍾期榮創辦樹仁大學的胡鴻烈生於1920年,曾經擔任派駐蘇聯的外交官,後於法國巴黎大學獲法學博士,其後考獲英國大律師資格回港執業,精通中、英、法、俄四國語言,並曾任香港立法局議員。以積蓄創辦樹仁的他以「仁」為辦學宗旨,為堅持教育理念寧拒政府資助,並強調大學生一定要對社會有責任,要有同情心和幫助別人的心。

1971年,胡鴻烈與妻子鍾期榮眼見香港大專教育嚴重短缺,以積蓄創辦樹仁書院,分別擔任校監和校長,並於5年後獲政府承認為註冊專上學院,改名樹仁學院。兩年後政府推行教育制度改革,當時浸會學院和嶺南學院都無奈接受,但樹仁沒有為得到政府資助而放棄對教育理念的堅持,保留四年學制。至2006年,樹仁終於成為香港第一間私立大學。

「我並不灰心,我只能往前走,運氣好,上天保佑,我便成功;運氣不好,上天不保佑,我便失敗!」胡鴻烈曾在2011年接受信義會社會服務部的《信念》專訪時,如此回顧這段日子。

在訪問中,他談到辦學的宗旨和目標──「仁」,認為這是中國重要的傳統精神,它類似外國人所說的「愛」,但他認為「仁」是超越「愛」的,因為「愛」只是一個人的事,而「仁」所指的是群體。他又談到「勇」也是要靠「仁」的,若只有「勇」而沒有幫助人和同情人的心,也是沒有意義的。他又講到對學生的期望:「大學生一定要對社會有責任,他們要有一點同情心和想要幫助他人的心。」

在2022年樹仁大學的50週年誌慶感言中,胡鴻烈提到當初成立樹仁書院時已屆半百之齡,明白謀事在人而成事須結合時機助緣,「該做的事自當奮力而進,不可輕言放棄;碰壁遇困,經詳細分析後若須改轅換轍,則當斷則斷。」他又強調「不忘初心,方得始終」,而樹仁的故事是由信念出發,「因為相信所以懷抱希望;因為力行故此感動人心;因為堅持終於開花結果。 」

文:LikHang

Previous
Previous

世界反人口販運日 學者促本港制訂專法

Next
Next

阿Mo事故三年 再入稟高等法院 代禱信:三年青春被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