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碼遺產處理 平台有最終管理權 只有一平台可供用戶立「遺囑」?
當你去世時,會想點樣處理你嘅社交媒體帳戶?現代人不時在社交媒體分享生活,當人死亡後,身邊親友不單可以翻看故人的遺物,睹物思人,更可重溫他在網絡上的足跡。有調查整合8個港人常用的社交平台對「數碼遺產」的安排及其服務條款,發現有部份平台可以將逝者帳戶轉為紀念帳戶,但當中只有Facebook一個平台可讓用戶預先指示帳戶的處理方式。
▍ 關鍵:帳戶與內容擁有權屬誰?
不少人也會在身前轉讓遺產予親友,但社交平台上的「數碼遺產」卻不一定能如逝者意願處理。最近消費者委員會在584期《選擇》月刊中發表調查,透過查詢平台網站、服務條款及客服等,調查主要社交平台,包括Facebook、Instagram、Threads、LinkedIn、抖音、WeChat、微博,以及X對「數碼遺產」的處理方式。
調查發現即使社交平台上的原創內容由用戶擁有,但上述全數平台服務條款註明用戶發佈內容時即同時把使用權授予平台,平台可將其修改、複製等。帳戶內雖然包含由用戶擁有的原創內容,但由於網上系統及架構由商戶擁有,用戶使用服務時亦已同意商戶的服務協議,所以用戶實際上未必擁有帳戶,若用戶違反協議,平台更有權刪除或停用有關帳戶。所以「數碼遺產」能否得以保存,要視乎各社交平台的政策規定。
▍ 處理方式:轉為紀念帳戶或刪除
不過,調查發現上述平台均容許他人報告某用戶已身故,更可按報告者要求,把逝者帳戶轉為紀念帳戶或受保護帳戶。平台會鎖定帳戶令其無法登入,並保留帳戶內容。有些平台更會以「Remembering」標示相關用戶已離世,更會把帳戶從朋友建議名單中隱藏,以免親友在使用平台時無意之下觸發情緒。
若親友要求直接刪除逝者帳戶,Facebook、LinkedIn、X、Instagram 及 Threads都表明可以配合。根據調查,大部份平台要求申請者須為身故用戶的近親、法定監護人或遺囑執行人等,報告時亦需提交死亡證明書或相關法律文件。而平台X更會額外向申請人索取其身份證明副本及紙本聲明。
▍ 只有Facebook可供用戶預設處理指示
今日不知明日事,我可以預先為自己的「數碼遺產」立「遺囑」嗎?調查發現,各平台中只有Facebook讓用戶在生前預先設定指示,並設帳戶代理人。用戶可以在「帳戶管理中心」中要求平台日後把帳戶轉為紀念帳戶、指定紀念帳戶代理人,甚至刪除帳戶。平台會依照用戶生前意願處理帳戶。
或許有親友會希望獲取逝者的社交媒體帳號和密碼,但除了WeChat沒有提供相關資料,其餘7間平台都表明不會向他人披露用戶的登入資料。而Facebook則表明只有在收到授權證明及法院命令的情況下,才考慮提供帳戶資訊。
愈來愈多人使用社交平台紀錄生活,「數碼遺產」的意義往往大於一個「帳戶」,而是親友追憶故人的珍貴足跡。儘管調查涵蓋的8間平台都有為「數碼遺產」制定一些政策規定,但大部份平台對於特定情況,包括並非以真實姓名註冊的帳戶、用戶預先指示,以及閒置帳戶等,仍然未有提供具體安排。
文:Bets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