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前愛恩斯坦與羅素等學者共同發佈反核宣言

七十年前的今日,1955年7月9日,物理學家愛恩斯坦、哲學家羅素等人共同發佈「反核宣言」,呼籲各國政府停止使用核武,問道:「我們應該滅絕人類,還是放棄戰爭?」

反核宣言指,1952年在太平洋的比堅尼環礁測試氫彈後,發現核子武器「波及的範圍比想像中更大」,威力比廣島原爆要強大2500倍。屆時不只是一個城市被滅,「無人知道這些致命的輻射擴散到哪處,最擔心突然死亡的只是少數人,大多數人卻要經歷疾病漫長的折磨」。

宣言指,「人類」對很多人來說都很抽象,很少人會想到自己、兒女、後代死得痛苦的慘狀,但最熟悉核武的專家都一致指,用核武開戰,很有機會導致人類滅絕。宣言用以下句子作結:「只要我們願意,就能選擇累積快樂、知識、智慧;難道只因為拗撬,就要一齊死?」

美軍1945年在日本廣島投下原子彈後,一直在太平洋馬歇爾群島測試核彈,1946年在比堅尼環礁的第一場測試,更透過電台向大眾廣播。《戰略分析》(Strategic Analysis)月刊1999年一篇文章指,那粒彈頭以女星Rita Hayworth在某套電影的角色Gilda命名,並貼上她的相片。測試後數天,法國時裝設計師Louis Reard就以「比基尼」命名一套「比世界上最細的浴衣還細」的泳衣,並指「以比基尼環礁命名」。1946至1958年期間,美國在環礁做過23次核試,連計在群島做的其他核試,共67次,根據聯合國的數據,累積的輻射量達廣島的7000倍。

當時比堅尼環礁住了167個部落族人,被美國軍官要求「為了全人類的福祉而犧牲島嶼」。雖然族長最後答應撤離,但族人Lore Kessibuki作了一首歌,後來成了島國國歌,歌詞說:「我無法留在島上;〔⋯⋯〕我靈必須遠走、迷失,直至被洪流逮住,那時才能安息」。

文:Jon





Previous
Previous

709維權律師大抓捕十週年 王全璋持續被跟蹤

Next
Next

後巷都可以有團契──無家者在黃雨下撐起雨傘堅持聽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