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巷都可以有團契──無家者在黃雨下撐起雨傘堅持聽道
在一個黃雨下的晚上,一群無家者在後巷裡撐起雨傘,在狂風暴雨下堅持坐在小凳子上,為的只是聆聽福音。這是關心無家者組織「油低造喜」舉辦的「後巷團契」,同工錦勝分享,那天那天因在黑夜裏需要手機電筒照明,那一束光像上帝的光正在照亮人的心。當他在團契中禱告的時候,很深感受到耶穌彷彿就在中間。
▍「後巷都可以有教會」
「我要話俾所有教會聽,後巷都可以有教會,後巷都可以有團契。」油低造喜創辦人小玉在旺角浸信會Youtube節目「城心所願」中表示,教會應該放下成見,因為人人都是神的兒女,應該接納弱勢社群,傳揚福音,使在艱難中無家者們也能夠緊握上帝的盼望。
隨著「後巷團契」的人數不斷增加,錦勝決定為無家者尋找一間教會,讓他們能夠聚會。有教會借出空間供他們進行團契,這讓一班無家者感到非常滿意。其中一位露宿的婆婆表示:「好似去咗天堂咁樣,我有凳坐,仲有冷氣歎。」
在服侍無家者的過程中,小玉面對過不少反對和批評的聲音。有一次,她發現一位90歲的無家者原來有房子,卻因家中堆滿垃圾而選擇露宿街頭。於是,她便嘗試幫助這位病患纏身的伯伯,尋找能幫他清理家居的機構,卻被機構質疑這是浪費資源,令她感到傷心和氣憤:「佢係一個人,唔係一個case!」她認為應該像好撒瑪利亞人一樣,對每一個有需要的人都盡力提供幫助。最終她放棄與該機構的合作,與自己的同工繼續關心這位伯伯。
▍建立友誼先於邀請決志
談到向無家者傳福音,小玉說最初是透過派發食物和口罩,邀請無家者決志信主。然而,她被提醒到,有些無家者只是因為能獲得飯票和麵包而隨口表示願意相信上帝。這讓小玉深思,傳福音應該貼近人心,正如耶穌一樣,先走入人群,聆聽他們的聲音。 因此,當小玉接觸無家者時,她首先選擇與他們建立友誼,了解他們的困境和實際需要。
她分享了一個例子:有一位伯伯在天橋下生活了超過20年,身體有多處問題,起初對福音非常抗拒。然而,在小玉為他安排眼科手術、清理耳垢讓他能聽得清楚,並幫助他找到住宿之後,這位伯伯感受到生命中的愛,開始渴望認識福音,從而理解上帝的愛。 正如小玉所說:「喺你身上看見耶穌,咁佢地就開始去諗究竟呢個福音係點。」
文:Stephan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