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角咀有教會 樓上天台改成小型足球場

你有無試過,睇唔出一個人係基督徒,但知道咗又覺得唔出奇?如果你去間餐廳食嘢,食食吓先發現原來係間教會,你對呢個地方嘅觀感會有咩變化?

在北美讀大學時信主的室內設計師Ben Wong幫過不少教會翻新,例如大角咀一間教會,他就將某些空間變成餐廳,甚至小型足球場。他認為教會需要釋放自身的土地與人手,回應社區的需要,「平時聚會唔覺,但可能埲牆隔籬就係劏房」。

▍      走進社區與街坊共構生活

Ben覺得,香港的基督徒各有天分、志趣,如果教會可以提供支持,有想法的年輕人或能走進社區,與非信徒合作、共構(co-create)更理想的生活。例如有人只是先在自己教會後面的平台種花,之後就轉移到新界與其他村民一起種植,「就有個群體出現,好似植堂咁」,卻不需要牧師。

近年Ben在炮台山設立藝術共享空間blank_space,更協助不同信仰群體開拓「使命空間」,帶住使命去做喜歡的事、甚至做生意。例如記者與他見面的一間大角咀教會,就是Ben的新書《使命藍圖》其中一個案例。教會外室改造成餐廳,而樓上天台則改成小型足球場,平時有小朋友上去踢波。有附近街坊會應徵做廚師,樓上樓下街坊、清潔工,遊客行過路過,都會入來。

Ben指出,教會成為營商空間,可以接觸到更多不信教的街坊。譬如有個在餐廳幫手的婦女,有次在崇拜期間沒有說話、只是飲泣,牧師夫婦上前問候,不久她就信了主。

▍  有教會翻新完「又做返之前嘅嘢」

走訪過香港近一半的教會,Ben指他們一般樂意開放教會,只是礙於「無人手資源」就沒有去做。不過,也有年輕人在想改變教會時遇到阻力,甚至用一大筆錢翻新完卻「又做返之前嘅嘢」。可能是有聲音說「唔好亂嚟」,或者「長者唔需要咁新潮」,為了牧養他們,不要改動環境太多。

Ben解說,自己並非一直都想「改變教會」,只是2003年沙士期間,因為工作需要幫不同教會設計時,發現「一開門係黑嘅,平時無乜人用」,便漸漸萌生想「釋放教會資源」。他認為Covid疫情「幫咗教會一把」,多了外展工作,但「復常」後反而又向內縮入牆內。他續稱,教會不應再像以前「私人會所(private club)咁」「吸人」(attractional),卻應該抱住使命走出去(missional)。

他明白香港的教會空間細小,只有八分之一的教會是座堂,但仍然「應該管理得好啲」,「如果有單位空住,點解唔賣出去,用筆錢來投資?咁樣更加有social impact。」他如此建議。

文:Jon

圖:Chloe

Next
Next

揾工愈嚟愈難,仲可以探索自己興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