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開學日,可以點樣關心一眾學生?

又來到開學的日子,相信學生可能感到緊張、期待,甚至焦慮。作為家長和成年人,應如何適當地關心他們?臨床心理學家陳曉博士今早(1日)在電台節目上分享家長可用開放式溝通方法關心子女,鼓勵他們表達感受,並注意避免過分施加壓力予子女,又要多關心升讀中小學、將面對呈分試和文憑試、家庭面對重大事故,以及社交能力較弱的子女。

▍ 年代不同 勿用「過來人」角度安慰子女

當學童訴苦,長輩很多時候喜歡以自己「過來人」的經歷安慰他們,又可能會輕看他們遇到的困難和感受。醫院管理局港島東醫院聯網臨床心理學家陳曉博士在商台節目《在晴朗的一天出發》中提醒,隨著社交媒體發展,現在的學生與朋輩的關係「同我哋以往讀書嗰個年代其實已經好唔同」。

家長以「過來人」身份與他們分享時,子女未必能代入其中。她建議家長保持開放式溝通,多鼓勵子女分享自己感受,以朋友身份理解他們的情緒。家長又應定期關心他們的校園生活、情緒狀況,在關心子女時以正面方法問他們:「今日小息做咗咩呀?有冇同同學玩呀?有冇嘢想同我分享?」家長也應避免集中問及功課、成績等嚴肅話題,過份為子女施加壓力。

陳曉又鼓勵家長多聆聽子女的分享,若想給予意見,可先詢問子女「你想唔想聽吓我嘅意見?」,讓他們可選擇是否需要接受意見。陳曉特別提醒家長要多關心升讀中小學、即將面對呈分試和文憑試、家庭面對重大事故,以及社交能力較弱的子女。

▍ 應唔應該同子女分享學童自殺新聞?

大部分青少年活躍於社交媒體,有些青少年更經常在社交媒體上分享感受。陳曉鼓勵家長與時並進,留意社交媒體上流行的話題,又可以請子女分享他們感興趣的話題,以開放態度了解青少年的世界。

社交媒體上不時出現學童自殺新聞,陳曉指「(學童自殺消息)冇話咩年紀唔適合講,其實係睇下用咩方式」。面對年紀較輕的子女,家長可以嘗試以書籍和學校提供的輔助工具,與他們分享和解釋相關新聞。而面對青少年,家長可持開放態度問他們「有冇嘢困擾緊你哋?」,鼓勵他們向信任的人分享,減輕心理壓力。

文:Betsy

Previous
Previous

調查:26%學生出現中度至非常嚴重抑鬱 約三成學生有學業拖延行為

Next
Next

用耶穌第一身視角打機 體驗耶穌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