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26%學生出現中度至非常嚴重抑鬱 約三成學生有學業拖延行為
開學前接連發生少年墮樓身亡事件,學生精神健康情況備受關注。有社福機構調查顯示,逾兩成受訪學生出現中度至非常嚴重的抑鬱、焦慮和壓力,亦有約三成學生出現學業拖延行為,而這與上述精神健康問題呈高度相關。有心理學家指出,拖延往往呈現「有心無力」的矛盾,最終影響心理健康。
浸信會愛羣社會服務處於去年11月至今年3月,收集1802名中學生的問卷答案,了解他們的精神健康和學業拖延等情況,發現25.9%受訪學生出現中度至非常嚴重的抑鬱,至於出現中度至非常嚴重的焦慮和壓力的學生,亦分別佔22%和20.8%。
在抑鬱情緒方面,學生常見的徵狀包括「沒有甚麼好事情是我可以期待的」(23.9%)、「覺得自己一無是處」(23.1%)及「對任何事都不感到興趣」(22.1%)。至於常見的焦慮徵狀更多與身體警號有關,包括「好像快要暈倒」(22.8%)、「我感到恐懼」(21.7%)及「我無緣無故感到害怕」(15.9%)。
另外,調查發現約三成學生有學業拖延行為,常見行為包括「功課拖到最後一刻才開始」(29.2%)、「直至接近截止日期才做」(28.4%)及「常被其他更有趣的事情分散注意力」(27.4%)。調查亦顯示,學業拖延與抑鬱、焦慮及壓力呈高度相關,即負面情緒愈多,愈容易出現拖延情況。
香港大學精神醫學系名譽臨床教授黃德興指出,學業拖延涉及多重成因,包括教育制度與社會期望等「外在因素」,以及遺傳與生理條件等「內在因素」。他解釋,拖延行為有時反映學生面對壓力或情緒困難時的逃避傾向,強調及早介入的重要,呼籲社會各界攜手作出多元支援。
浸信會愛羣社會服務處臨床心理學家紀正楠指出,學業拖延往往呈現有心無力的矛盾:學生明知延遲完成任務會帶來不利後果,卻仍難以自控,最終增加情緒壓力,並直接影響學習表現與心理健康。他建議從青少年和家庭兩方面同步介入,建立支援網絡。
文:LikH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