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放寬輸入外勞兩年 對餐飲業前線有咩影響?

以往香港的外勞主要限於院舍照顧、建築業,法例原列明餐飲、零售等職位不能輸入外勞。但從2023年開始,政府放寬聘請外勞的行業至侍應、初級廚師、售貨員、保安員等。任職侍應兩年的李小姐剛被解僱,她說,外勞人工較低、可以到不同分店工作,所以老闆知道可以請外勞後,「就炒咗啲佢針對嘅人」。

團體「基層願景」發言人許垣桓指,未知餐飲業界外勞取代本地工人的情況有多普遍,但今年年初,有追討欠薪的建築業工人向他們表示,公司也有聘請外勞。

▍  「點解做咗兩年,依家先話我工作能力唔達標?」

李小姐被通知「無得做」前,沒有收過警告信。老細叫另一個同事幫手勸退她,要求她簽份「自動辭職信」,因為「唔係炒」就不用賠償。但另一方面,老細又指責她「做嘢唔合格」,落錯單、賣錯嘢。有同事說「出餐慢唔關你事」,令她不解「點解入我數」。她又質疑,為何「做咗兩年、調去新舖之後,先話我工作能力唔達標」。

不只是她,李小姐說,自從公司請了三個外勞,就有三個同事被解僱,兩個樓面、一個洗碗,其中一個還是做了多年的資深同事,但老細都沒有補錢給她們。她說,以前在這裡做得開心,餐飲又有得包兩餐,但自從收到消息指外勞會來,老細就開始解僱平時「唔妥」的人,但同樣是沒有遣散費。當李小姐知道,「自動辭職」就不會賠遣散費,就沒有簽署自動辭職信,目前她正向僱主追討這筆約兩萬元的費用,如果僱主不願賠償,她也可能會向勞工處申訴。

外勞人工每月$14000,李小姐擔任的全職崗位人工每月約$18000,而且有同事說,有些外勞可以做樓面又做洗碗,今日去元朗、聽日去觀塘分店做,「流動性」更大。

▍  「以前今日炒,聽日就揾到工」

李小姐來港超過十年,排公屋排了八年,做侍應也做了八、九年。她說,以前揾工比較容易,「係人哋揾我,唔係我揾人」,收到朋友電話介紹哪裡缺人,「今日炒,聽日就揾到工」。但她被通知要解僱近一個月,都未找到新工。她指,現時業界少了聘請全職,多了兼職、炒散,「因為炒全職要賠錢,兼職就隨時炒得」。54歲的她又認為,年紀大揾工比較難。

住在木板隔開的劏房,「環境好差」,李小姐說,因為她租的房是大水喉所經之地,屎味好重。「就算有窗都無用,而且開窗會有更多老鼠、曱甴。雖然那間房有廁所,但一開門就是廁所,旁邊就是床位,80呎月租約$3000,而其他板間房40呎的,也要約$2000幾。她還需要每個月過錢給內地讀大學的侄女——因為她母親過身,無法獨自承擔學費。

無法做侍應,李小姐也會做家居清潔,「無話鍾意邊份多啲,為生活呀」。李小姐留意,通常餐飲業界員工都是上了年紀的阿姐、新移民,「低檔嘢無乜後生仔女做」,本地人——尤其是年輕人——做的多數是酒店、會所、「高檔」餐廳一類工作。

她說,餐廳由朝早七點做到凌晨十二點,由旺角去沙田「計埋搭車,出門口差唔多十幾個鐘,都幾辛苦」。李小姐認識一個外勞朋友,雖然未試過跨區到不同分店工作,但也說很忙碌、「得個做字」,但再辛苦都要捱,因為外勞只要被解僱,就要馬上返鄉。

▍  基層願景:僱主聲稱「招聘困難」太容易

今年《施政報告》指不會暫停輸入外勞,但為了打擊濫用「補充勞工」,將要求僱主將在本地招聘侍應及廚師的時間由4星期延長至6星期,又指本地與外勞2:1的比例將由「公司職位」改至「申請職位」,即招聘1個外勞,必須已經僱用2個本地員工。

團體「基層願景」回應《施政報告》,指現時僱主聘請外勞,只須填表申請,卻無須核實僱主提供的薪酬、工時是否合理,空缺數字真確性的審查程序也並不嚴格。如果違規,只是「暫停申請外勞」一年,「毫無阻嚇力,形同縱容濫用」。

「基層願景」又指,放寬容許聘請外勞的行業屬「基層工種」,本來工友已經「低薪高壓」,而且建造、零售、餐飲業在過去一年的失業率都有上升(分別由4.1%升至6.8%、3.3%升至4.7%、以及4.3%升至5.7%),擔心若外勞規模不斷擴張,將「侵蝕本地工友的就業空間」,促請勞工處建立更嚴謹的覆查機制,加重對違規僱主的懲罰。

文:Jon

Next
Next

團體辦介入街頭性騷擾工作坊 提倡「旁觀者介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