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與宗教如何將我們四分五裂?為何「好人」總是自以為是?

從事媒體工作,總有機會接觸對爭議問題持不同立場的人。在言談之間,不難感受到當中不少人滿懷理想、對議題抱有熱情,是真誠地相信自己所提倡──若花點時間與他們相處,大概也會覺得他們是「好人」。不過,每當回到那爭議問題──尤其是涉及政治或宗教問題上,這些「好人」們卻可以有南轅北轍的立場,甚至覺得對方是邪惡的。這到底發生了甚麼事?

為何「好人」總是自以為是?政治與宗教如何將我們四分五裂?這不只是我心中的疑惑,也是近來的暢銷書《失控的焦慮世代》作者、社會心理學家海德特(Jonathan Haidt)上一本著作的書名。在這個充斥政治和宗教爭議,甚至不少爭議中政治和宗教糾纏不清的9月,也許是回顧這本書不錯的時機。

▍ 直覺先來,策略推理後到

談起道德,我們會聯想到辯論中的唇槍舌劍、文章中的銳利筆鋒。相信大家都有學習過寫議論文,論點、論據、論證,缺一不可。也許這會令我們以為,論據的強弱、論證的邏輯,便是我們決定是否信納論點的原因。可是,海德特檢視多個心理學實驗研究,指出人的道德是早在推理未開始時,我們的直覺已上場,並且往往會促成後續的推理,藉以穩固立場、合理化行為。

那麼我們的道德直覺是如何形成?海德特指,許多道德心理學測量指出,在西方、受教育、工業化、富有、民主(取英文首字母簡稱WEIRD,怪異)社會長大的人,研究證實都屬統計異常值,而愈「怪異」的人看到的世界,便愈會看見單獨個體而非人際關係,道德版圖也限於自主倫理觀,關注對個人的傷害、壓迫,而在其他的多數社會以及怪異社會的保守派中,道德版圖則會包括社會倫理觀和神聖倫理觀。

▍ 道德凝聚人心卻也令人目盲

海德特將道德判斷比喻為人的味覺,人類都能感受到甜酸苦辣,但喜歡的食物卻各有不同,而道德有如一道菜,至於人的口味則受到文化、環境、歷史等因素影響。他列出5項道德基本原則:關懷、公平、忠誠、權威、神聖,而研究顯示左派基本上只擁抱前兩者而揚棄後三者,而右派對前兩者的重視程度不及左派,但基本上都會考慮全部5項原則。此外,在左派眼中公平意味著平等,而在右派眼中則是指比例。

道德的多樣化卻令一群「好人」容易分裂成互有敵意、難以互相了解的不同群體。海德特以宗教為例,指出其實宗教就像團隊運動,球迷在球賽中熱情地唱歌、叫口號、跳舞搖擺等,其實正如多數宗教儀式,都是為了營造社群感,令大家感到自己只是整體的小部分。無論是對球隊抑或對宗教的歸屬感,能使我們心繫於團隊,而不同的團隊互相競爭,彷彿世界命運有賴我方贏得戰役,卻看不到事實:其實各團隊都由好人組成。

▍ 政治宗教劃分非因善惡對立

海德特指出,神聖可凝聚人心,卻讓人在霸道的習俗面前目盲不視。他引述研究顯示有虔誠信仰的美國人更慷慨地付出時間和金錢幫助窮人,但最大關聯的因素並非其是否認為地獄存在、有多常讀聖經等信仰或習俗問題,而是他與其他教徒之間關係有多緊密。他認為,人類有獨特的能力去關懷自己以外的事物,並且跟他人有共同關注,在過程中組成團隊,從事更大的計劃,而這正是宗教甚至政治的含義。

回到一開始的問題:政治和宗教如何將我們四分五裂?海德特認為並非因為有些人善良而有些人邪惡,而是人類心智出於演化的因素,專用於依循團體感。他指人類是倚賴直覺的動物,而直覺反過來促成推理,使我們很難跟有不同道德觀的人交流。所以他建議,遇到不同道德觀的人先別進入討論,等到找到幾項彼此的共通點,或者建立了一些信任之後再談,一開始時嘗試以欣賞的態度說些讚美的話,或者會事半功倍。

最後作者如此作結:「我們全都會困在這裡好一陣子,好好努力解決問題吧。」

文:LikHang

Previous
Previous

樺加沙過後香港多宗塌樹 台灣花蓮堰塞湖溢流至少14死

Next
Next

超強颱風樺加沙襲港 關注組籲市民風後自發清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