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修大東山爛頭營 守營人小屋變保育支援站

你有上過大東山睇芒草嗎?沿住鳳凰徑會見到一間間「爛頭營」屋仔,你知道它們的來歷嗎?原來一百年前,上世紀二十年代,傳教士放暑假會上山搭營歇息,一住就幾個禮拜。八十年代搭飛機旅行逐漸普及,爛頭營就逐漸荒廢。

今年,香港中文大學建築學院團隊將其中一間爛頭營「守營人小屋」修復成「保育守護者支援站」。建築師黃洪銓說,鳳凰山的地景「一百年前同依家差唔多,但過咗一百年之後呢?」他希望,即使是一百年後,後來人仍能看到山上的風貌。

▍ 潭中游水、譯蒙古語聖經

黃洪銓在早前香港基督教協進會的講座指,1920年代,適逢省港大罷工、海員大罷工,中國的排外情緒濃烈,傳教士就轉到香港工作。一向有上山避暑習慣的他們,在大帽山搭過營,卻因為被颱風吹倒,改到大東山。當時還未有鳳凰徑,有些傳教士會僱用人力車,有些就步行,兩者都是由東涌上去。

關注勞工權益多年的瑞士牧師陸漢思(Hans Lutz)也住過爛頭營。黃洪銓在講座上播放「嶼南風土」的訪問錄像,陸漢思在其中憶述說,一群孩子會通山跑,跳入水潭玩,有個他們叫「黑石潭」(black rock pool),在「絕美潭」(perfect pool)更可以從兩三米高處直躍入水,還有一條「老太太漫步」(old ladies’ walk)路徑,黃昏時可圍繞大東山慢行。

除了游水,爛頭營還提供了翻譯聖經的地方——譯的是蒙古語聖經,當時用活字印刷,所以出版商要逐粒逐粒將蒙古文砌出來。黃洪銓指,有傳教士在國共內戰時到了香港,用蒙古語翻譯聖經。台北東門教會在網站指出,這位傳教士是挪威人葉德華(Edvard Torjesen),他接續父親到蒙古宣教的遺願,在香港翻譯蒙語聖經,1952年經商務出版。

黃洪銓提及,廣州嶺南大學數學教授McDonald也是爛頭營常客,在二戰期間被關進集中營,死在那裡;另一個住客Smith先生是港燈工程師,曾在北角的供電廠工作,有位失明的媽媽。

▍ 「遺產」是活生生的前人痕跡

古跡保育專家游慧瑜說,「遺產」是前人不斷生活累積下來的事,比起「非物質」,她更想用「活生生」去形容。她指出,穩定的生活方式是人與自然互動的結果,「如果食晒所有嘢、唔平衡,咪要搬去第二度,住唔到咁耐」。

黃洪銓說,復修時盡量尊重爛頭營本身的材料——山頭附近的火山岩,只是用鋼窗代替木窗,就是想保存原本面貌。他們辦過生態觀賞,見過橙帶藍尺蛾、赤麂、正交配的青蛙,也有觀星、清垃圾,而某些爛頭營業主,也有辦過靈修活動。

游慧瑜指,雖然爛頭營是人為設計的避暑地,但山向來都可以有靈性意味,由仰望的崇敬,到敬奉住在其中的神靈。她請大家思考,大嶼山其實已經有佛、道、天主教、基督教的寺廟和修院,那麼,在這個島的大東山上靈修14日,跟室內空間靈修,會有甚麼分別呢?

文:Jon

(相片由香港中文大學建築學院團隊提供)

Previous
Previous

政治與宗教如何將我們四分五裂?為何「好人」總是自以為是?

Next
Next

超強颱風樺加沙襲港 關注組籲市民風後自發清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