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師赴烏干達紀錄難民故事 從「脆弱」走向「希望」

逃離漫天戰火和天災,難民們雖然倖存,但被迫離開熟悉的故土,與摯愛流離失散,他們追求的,只是一個安穩的家。本地藝術家曾皿堅(Kenneth)與香港世界宣明會今年六月走訪非洲烏干達多個難民營和收容中心,在本月以「脆弱與希望」為題舉辦相展,他難忘與當地青少年以繪畫作交流,與單親媽媽在信仰上產生連結:「文化藝術有時大家會覺得冇咩用,但係其實可以幫到自己個心搵到一個安穩嘅住處。」

▍10人家庭母親從信仰重拾希望

Kenneth說,這次是他第一次到訪烏干達,故為今次旅程做足準備,閱讀了不少書籍去了解當地文化,希望在過程中給予被拍攝者最大程度的尊重。他笑言,因言語不通,他更注重與難民的交流,他最印象深刻的是在一條村落拍下的第一幅照片,當時他靈機一觸想起兒子最愛玩的「捉伊因」:「我就諗不如同佢哋玩咗先啦,就影低咗呢幕,我想畀佢哋知我唔係要入侵佢哋個空間,而係要畀到最大嘅尊重,喺佢哋容許嘅情況下去拍攝。」

本身是基督徒的Kenneth發現,對某些難民家庭而言,信仰成為了在苦難中的希望。旅程中,他們探訪了一個由單親媽媽Rose和9位孩子組成的大家庭,部分孩子是Rose的親友在戰火中不幸離世後她選擇領養的。Kenneth慨嘆,Rose丈夫在她生下三位殘疾的孩子後便離開了她們,探訪途中他與Rose互相禱告,拍下了Rose在床邊拿著聖經祈禱的畫面:「喺教堂祈禱可能好平常,但喺床邊祈禱係一個好私密嘅行為,我好謙卑可以參與到呢一刻。」

▍ 男孩畫下逃難一幕

除了用照片紀錄難民在烏干達的生活日常,熱愛繪畫的Kenneth亦了解到不少難民非常擅長畫畫和唱歌跳舞。他在探訪中結識了男孩David,得悉對方同樣喜歡畫畫,就提議互相對畫,又讓David隨心畫下喜歡的事物。令他感到意外的是,David畫下與家人在南蘇丹逃難時的情境:「佢話當時喺烈日當空下同叔叔一齊過河,姐姐孭住個妹,頭頂住好多家當,甚至條河入面有好多過咗身嘅人,去踏足另一片新嘅土地。」

他認為香港人說起難民時,多只想到苦難的面容,但此行令他更全面地看見難民:「盼望就係喺一個不確定嘅環境當中繼續前行,佢哋嘅經歷同香港人好相似,離散嘅親友、住屋環境惡劣,鼓勵我哋繼續尋找自己最鍾意做嘅嘢,一齊行落去。」

展覽詳情:

日期:即日起至10月2日

地點:藝穗會 陳麗玲畫廊 香港中環下亞厘畢道二號

時間:9月30日至10月1日(10am-8pm)

   10月2日(10am-6pm)

文:Karina

Next
Next

年輕人唔返教會?伍家豪:牧養大專生要了解他們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