暫住兒童之家的孩子回家無期:希望家長正常啲
兒童遇上被虐待、家庭破裂、父母患病等情況,而未能獲得適當照顧的話,目前可入住兒童之家,由社工和家舍家長提供家庭式的住宿服務。不過,孩子要離開家舍卻面對重重困難,能夠離開的人適應新生活困難,也有孩子面對家長不斷「搬龍門」而無法回家,而要長期居住於家舍。有家舍小朋友建議改革制度,也希望家長可以「情緒好啲」和「正常啲」,至少能夠找到家長,也願意聆聽他們的需要。
5名來自基督教服務處兒童之家的小朋友組成「兒童超聲隊」,在「我有嘢想講」兒童論壇中提出「兒童面對離開兒童之家的挑戰」議題。一名小學生代表解釋,隊名是指他們「會超級盡力為兒童發聲」,包括有家舍小朋友因父母「特別諗法」被剝奪發展權,例如有父母擔心「流汗會影響皮膚」而阻止參加戶外活動。
▍ 建議強制家長學管教和情緒管理
兒童之家服務目標包括「促進家庭團聚」,社工每半年會跟家長開會探討,但有小朋友卻在兒童之家「住完一年又一年」。「點解我做咗咁多,進步咗咁多,都係無得返屋企?」今年中四的石同學表示,入住兒童之家時會由家長和社工定下回家團聚的目標,但往往「達成一個目標又有第二個要求」,有小朋友因一直曠課而入住,但到他終於能穩定上學,家長又要求成績進步,後來又說因要返工無法接他回家。
石同學建議當局,考慮由法庭檢討在兒童之家3年以上的小朋友的福利計劃,甚至作強制的命令。此外,她更認為可強制家長接受教育,學習如何合宜地管教子女、家長對自己情緒的管理、如何調整對子女的期望等。有小學生代表坦言,希望家長「情緒好啲」和「正常啲」,今年中六的梁文希已經5年沒有回家,對於「正常啲」的定義,她認為是「我要搵你時,我搵到你。你聽我意見,就已經足夠。」
▍ 「聽我哋講嘢,我哋就好開心㗎喇」
被問到期望「大人」為他們做甚麼,梁文希說對於年紀較小的,「唔該帶佢哋出去」,「唔需要去迪士尼、海洋公園,樓下公園其實已經滿足到我哋」。對於年紀較大的,她直言:「我哋需要嘅,唔係一個唔理我哋嘅父母」,而是有需要時可以找得到,而且願意聆聽他們意見的家長。她明白家長是為了孩子好,但也不是覺得好就做,「可能係你哋覺得我需要,而唔係我哋需要。」
對於外界可如何幫助他們,梁文希認為最重要是關心和支持,「聽我哋講嘢,我哋就好開心㗎喇。」石同學則表示很多人不知道兒童之家是甚麼,令她不敢告訴朋友和同學自己住在家舍,怕會面對歧視的眼光,而這次在兒童論壇中發言,是想讓社會人士知道,兒童之家的小朋友和普通人沒有分別,住在兒童之家也不是他們選擇的,「想為家舍小朋友發聲」。
▍ 社工:孩子提出的問題值得大人深思
論壇回應嘉賓、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高級講師任剛認同不應有歧視,讚揚幾位發言者「好掂」,若不刻意談及,根本不會知道他們住在兒童之家,「我諗你同我仔女坐埋係無分別」。正推動兒童之家服務改革的研究和實踐的任剛表示,最新計劃是設立「軌跡發展經理」一職,專責聆聽兒童之家小朋友的心聲,並嘗試幫助他們實踐,包括與家長溝通。計劃目前在試驗階段,會在9月開始於他們的機構試行。
基督教服務處兒童住宿照顧服務總監葉頴思認為,孩子們提到的問題「值得大人深思」,當要求全部都達到,「你都搬咗三次龍門,我都射到波㗎喇喎!點解我仲係唔可以返屋企?所謂安全由邊個界定?」她發言期間一度哽咽,說期望可設立一套客觀指標,「我真係好想我哋社會可以咁樣,保護到小朋友。」
文:LikH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