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如何設立安全網 保護有情緒困擾朋友?

九月開學,你有無諗過讀咁多書又要考試,為乜先?如果為咗賺錢,唔一定要讀書㗎喎。關注學童自殺學生聯席最近辦了一個青年論壇,會上有社工學者指出,學校制度很少教學生做人,反而是著重成績,而不看重內在素質。

▍  A range論文同你生命有咩關係?

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工作學系講師趙芊嵐說,年輕人都有很多目標,但未必有重視的價值。不少學生向她「求分」,問她如何寫份A range的論文,但論文攞A跟他們的生命有何關係?她曾與一個年輕人聊天一小時,雖然講了很多話,內容卻都無關乎他自己。

趙芊嵐認為,家長很多時候希望孩子有「快樂人生」,但快樂只是副產品,幫孩子在痛苦當中保持堅靭更為重要。她指出,有些學生「雖然讀social work,但唔識social」,一見老師過來搭𨋢,在𨋢中的學生就快手㩒閂門掣「夾」她,不想同處一𨋢。

聖公會東涌綜合服務督導主任潘文翰就說,明白學校追求成績,很難讓學生在當中學習做人,「但呢度學唔到,咪喺第二度(例如見社工)學囉」。他指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創傷,只是有大有小,例如每次離別,即使是小學升中學,都是小傷。而好奇創傷如何形成,就是療癒的開始。例如回到家中吃飯前做的第一件事是甚麼,甚至沖廁需不需要蓋廁板,都可能反映某個信念,「未必係錯嘅」,但可能有問題隱藏其中。

▍  點解有年輕人會社交退縮?

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副教授黃蔚澄說,一個年輕人「社交退縮」是個複雜過程,離開家庭到學校、受欺凌,回到家中無人傾訴,逃到網上,面對AI或討好或苛刻的語言⋯⋯不能只看其「退縮」的表面行為。他指,例如一個人在追求社交關係的過程中失落,可能會傷害別人,或者對世界及自己憤怒,陷入抑鬱。

黃蔚澄說,社會並非不鼓勵有精神健康挑戰的朋友去求助,只是傾向用線性思維去理解療癒的過程:睇醫生、畀錢、食藥⋯⋯但他指出「精神受困擾好似喺海飄浮,只係知道自己唔舒服」,找到船、岸的過程可以很曲折。他質疑,一條直線的「求助過程」是否真能幫助患者,抑或設一個陷阱,令他們更加相信「揾人幫手都無用」?
會上有年輕人問,應該如何設立安全網,及早護住有情緒困擾的朋友呢?家庭福利會高級經理張詠珊說,自己見過3個學生自殺,至今仍然記得他們的學生相。雖然跟他們不算太認識,但都會諗「如果識咗會唔會好啲?但如果識咗,可能又會怪自己,點解覺察唔到」。但如果要愛護孩子,她希望家長可以先照顧好自己,「如果自己都係個窿,咁點做到個網呢?」

趙芊嵐說,關心自己或別人的精神健康,不應「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學習感受、聆聽、與大自然連結,都很重要。潘文翰說,求助不一定要找「專家」,指出家長就是小朋友的專家,「最緊要(同求助人)連結到,可以客觀咁睇件事」。

文:Jon




Previous
Previous

暫住兒童之家的孩子回家無期:希望家長正常啲

Next
Next

餐廳都可以係教會?基督教餐廳唔一定hard sell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