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七月其實係陰間無家者關懷月
上星期五晚,飲者路過九龍市區某處,目睹盛大如camp fire的「燒街衣」,才發現當天是農曆七月十四日(盂蘭節)。本身是基督徒的他昨晚(9日)在D100節目《恩典時刻‧週一文化局》與主持拍檔Miss Lydia,一起探討這個華人傳統中「孤魂野鬼的季節」,從中看到傳統華人社會為何對基督教如此抗拒,也嘗試從「慈惠」的角度看盂蘭節:也許農曆七月可視為「陰間無家者關懷月」。
在華人民間宗教中,相傳農曆七月「鬼門關大開」,孤魂野鬼遍地遊行,令人間很多事情都要避忌。常常說「孤魂野鬼」,到底是怎麼意思?本身是語文老師的Miss Lydia便指「孤魂」應該是alone的、單獨的,而「野鬼」似乎是「日日露營」,無家可歸的。這意味在傳統華人的心目中,鬼魂也應該會聯群結隊,而且也應該有家的,而「另類」的就是到處遊蕩的孤魂野鬼,每年「鬼門關大開」時,就「蕩了出人間」。
這也是盂蘭節燒街衣的原因。飲者指出,孤魂野鬼無所歸屬「其實好慘」,而按照華人對死後世界的想像,基本上和人間世界差不多,都需要有衣有食,甚至要有智能電話、車,甚至疫情時也有人燒口罩和快測的紙紮,希望他們雖然死了,但也能合理地、甚至好好地「生活」或「死活」,其實是一種慈惠。
「燒衣」原是家人每年拜祭時,為死者供應在陰間所需,飲者認為這也是華人文化中宗族觀念「承傳香火」的由來:一旦「無後」便可能令「祖宗十八代」無人拜祭,淪為孤魂野鬼。故此,兩位主持認為,若不從加之以恐怖陰森的負面標籤,其實盂蘭節燒街衣也是文化上優秀的東西,我們固然可從自私的角度理解,他們燒衣給陌生人只是想避免遭到騷擾,但其實也是展現了對孤魂野鬼的集體關懷。
最後,飲者形容孤魂野鬼其實是「陰間的無家者」,生前死後都無所歸屬,而香港人每年在農曆七月都對他們「咁好照顧」,對「人間的無家者」卻反而遭到主流社會的忽略甚至排斥,會避開甚至趕走他們。他反問:「如果對所謂嘅孤魂野鬼都願意分享,對於喺我咃眼前出現的的無家者,點解唔可以善待佢哋呢?」
▍ 傳統華人抗拒家人信耶穌原因:不想做孤魂野鬼
在節目中,飲者也提到傳統華人社會中,對於家人信耶穌如此避忌排斥的原因,正是信耶穌之後就不拜祖先,所以是令父母甚至祖先將來都可能變成孤魂野鬼。他記得幾十年前洗禮時,有親戚責備其母親:「痴線,自己拜祖先,畀個仔信耶穌返教會。」意味他這個兒子將來不會拜祭母親,「死咗嘅阿媽都再次餓死」。不過若干年後,他的母親也信了耶穌,親戚這故事就沒能再說下去了。
文:LikH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