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梓敦:過節很難

在香港,每年都有許多中西節日接踵而至。從元旦、農曆新年、情人節到清明節、端午節、母親節、父親節、中秋節、重陽節、冬至、聖誕節,以及除夕,社會上總是充滿了慶祝的氛圍。許多人期待著這些佳節,因為能與家人或摯愛團聚,享受幸福的時光。然而,對於剛剛失去親人的家屬來說,這些節日卻可能變得不再喜慶,而是充滿了傷感。回想起去年的同一個節日,已故的親人還在世,而如今卻只剩下一張空椅子。

即使試圖避開聚會,節日帶來的情緒依然無法逃避。在街道和商場,五光十色的裝飾和忙碌的慶祝活動,讓人難以忽視這份氛圍。我的母親在2010年初因癌症去世,那年五月的母親節來臨前,商場和電視中的促銷廣告不斷提醒子女準備母親節晚餐和禮物,以表達孝心。然而,對我來說,這些廣告如同針刺般,時刻提醒著我她的離去。面對這些節日,雖然逃避幾乎不可能,但可以採取一些方法來安然度過。

首先,應當為自己的悲傷做好心理準備。高估自己的情緒反應有助於減輕當天的痛苦,因為提前預測會使我們在情感上更有準備。此外,提前安排一些能夠讓自己身心舒暢的活動,如郊遊、聽音樂會或與朋友聚餐。發揮創意,完成一件埋藏心底的事情,這些都是不錯的選擇。無論活動本身如何,只要不傷害自己或他人,並能在悲傷中找到片刻的安慰,都是合適的選擇。如果情緒極度低落,不想外出做任何事,最起碼都請一位家人或朋友到你家中作伴,共進晚餐或看電視。

其次,可以進行一些行動來紀念逝者。節日容易喚起對逝者的回憶,與其逃避,不如坦誠地表達思念。你可以給他寫信,訴說近況,或到墳場拜祭,甚至重訪曾經一起去過的餐廳。你也可以拿出他的照片,與親友暢談有關他的往事。過程中,你可能會流淚,腦海中不斷浮現與他相處的回憶,但這些都是自然反應,代表著你對他的深厚情感。無論過了幾多年,你都不用移除對逝者的愛。

最後,必須邀請能理解你情緒的人陪伴共度節日。這些人可以是親人或朋友,無論是一個人還是一小班人,最重要的是能給你一個安心且無壓力的環境,不會問東問西,讓你在這些特殊的日子裡感受到關懷。

對於不少喪親人士而言,是難以感受節日的歡樂氣氛。強迫自己融入節日的氛圍,或逃避這些慶祝活動,未必是明智之舉。與其如此,不如為自己設定一個目標,能夠帶著懷念和一絲傷感,平安地過節就已足夠。

最後,無論過去一年你遇到甚麼難過的事,我都祝願大家中秋節平安健康!

(作者是安寧服務社工,原載於作者著作《生前死後》)

Next
Next

阿水@Nomads:太陽還存,月亮還在, 人要敬畏你,直到萬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