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rek @ Detox:被理解的需要
神學院畢業的那年,我提前半年準備好了講道,結果因為意外失卻了機會。結業禮時,每個同學補償性地分到了五分鐘時間。那天,當我站在聖堂之內,我腦中只有六個字——我的快樂時代。我放棄寫好的稿,用五分鐘唱完這首歌,就下山了。當我見到心愛的Youtube頻道試當真,其中一名老闆豪哥在白金像獎當晚在台上唱出同一首歌的瞬間,我覺得「啊,有人明我。」
流行文化最大的魅力,就是它能觸碰生命中「被理解」的需要。在歌曲、電影、動漫、遊戲、短片中,我們都能感到「啊,有人明我真係好。」
日前去了藝趴搞的「告別試當真應援展覽」,佈置專業之餘又充滿心意,從細節中知道這不是追流量的展覽,而是對試當真充滿愛的作品。參觀過程遇上好幾位不同領域、有趣又有故事的舊識。試當真於我,大概是我生活時代的美學集合,如今他走向結束,又似乎告訴我,我覺得的美好和時代也要消逝退下,迎接直拍短影片的新時代。正感慨試當真如何把有趣的人連結,其中一名朋友問我:「你知唔知呢度係教會有份?」
「教會?教會喎???」我驚訝。當兩位傳道兼主理人向我分享這裡的故事時,我都忍不住想:「你教會點忍到唔派福音單張?」
作為傳道兼流行文化愛好者,我幾近難以置信。長久而來,基督教界對流行文化總是敬而遠之,除非作品中有「神/教會」的元素,否則討論者只剩寥寥。其中一面的人覺得流行文化是仇敵,另一面則覺得是傳教工具,會放在講道題目吸引聽眾。(我承認,我都會。)這套理論,早在十多年前由教我「媒體、文化與基督教」 的教授寫過,講述他對前數十年的觀察,粗略加上來似乎都四十年有多。簡單而言,香港教會對流行文化的態度,大概是固執並持續地捉錯用神。
套用我教授的講法,流行文化作品對於我們而言,可以說得上是實然世界的福音(Secular Gospel )。如果我們無法明白這些作品為何能令數以萬人感到被理解,我們無法理解的其實不是作品,而是無法理解背後那數以萬人。 教會有胸襟視野同能力,給流行文化(和傳道同工)空間,聚集各種有趣之人時,作為參觀者的我也不禁興奮,那似乎是數十年來教會難得的突破,基督教界內,終於出現了正視流行文化和它時代精神的聲音。這份微弱的聲音未必能令人加入教會,卻能令一些人感到在這個信仰中,原來還有人理解我們。
(題為編者所擬,作者IG @detoxinfai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