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羊犬:「傷殘」信仰觀的信徒

在訪英的分享中,我感受到一個值得令人關注,但其實一直都在教會生態中存在的情況:從信徒的生活,感受不到所謂的屬靈氣質,又或者從信仰而來的抗壓力。歸根究底,就是他們沒有視信仰為他們面對問題的倚靠;信仰給這些人的,其實只是一種精神的寄托,心靈的慰藉,一個逃避現實的避難所,甚或乎一個社交圈子。

有這樣「傷殘」信仰觀的信徒,只接受自己的罪惡被耶穌十字架上的拯救,卻不會期望聖靈接觸他們的陰暗面,或者渴望永生的確據。卻不曾相信永生其實是回應當下種種情況的原則和理據。

不會令人有心追求與主建立親密關係,不會叫人思考信仰跟日常生活的關係。我覺得這樣很可惜也很不值,明明眼前種種挑戰,就是最應該渴望而且最容易經歷耶穌的真實,以及聖靈的保守和帶領,又是靈性得以被塑造和更新的契機,卻因著偏側的信仰觀,一次又一次的錯失良機。

我同時覺得,堂會的定位也有部份責任。太過注重在堂會內的服侍,強調鞏固教會發展,用堂會的和諧和溫馨,去對抗生活各種不適應和掙扎。當然這不是壞事,共嗚而得的支持和鼓勵也是重要的;我認為對上班族及young family,應該要更多更用心去聆聽、去感受、去回應及去鼓勵肢體在教會中分享生活的掙扎,以更落地的信仰實踐教導信徒如何依靠基督面對及回應生活日常 ,幫助他們將信仰和生活有更密切的接軌。

在困難中尋找共鳴感是無可厚非,但若果一直留在這一個層面,反而成為了信徒逃避的藉口,直接阻礙了他們適應新生活和在困難中尋找上帝,呈現信仰真實性的機會 。祂不是幫人脫苦海的救主,而是一個同甘共苦的上帝。

(原載於作者Facebook,題為編者所擬)

Previous
Previous

牧羊犬:《不赦之罪》給我的反思:牧師不赦係罪?

Next
Next

Andrew:被困的喜鵲與黃蜂:心靈的玻璃與榮格的陰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