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後記:茶果嶺餘香
最近參加了一個義工活動,跟朋友去了一轉茶果嶺村,想看看被逼遷的古村,還剩下甚麼。在藍田站落車,沿住茜發道一路落去,經麗港城,再沿住茶果嶺道行,好快見到寮屋。根據地政總署及土木工程拓展署張貼的告示,今年9月之前,所有村民都要離開。
▍ 由土木工程拓展署負責「文化傳承」?
走過第一列寮屋,拐入繁華街,見到裝修中的「傳承館」,建築風格跟旁邊的寮屋格格不入。一看之下,主辦方所謂「社區聯絡中心」竟是土木工程拓展署轄下,跟保育毫無關係。傳承館要預約先入得,相關職員說,這裡收集牛池灣村、茶果嶺村、竹園聯合村的文物做「保育」,但詳情因為她剛入職,並不清楚。
傳承館對面坐了個街坊叔叔,原來他就住在對面的寮屋。他說,以前鐵皮很易買到,但他親手搭建的屋企卻被政府人員說是「僭建」。叔叔在繁華街寮屋住了廿幾年,不是原居民,「土生土長嗰啲,你去問興記士多啦!天后廟嗰邊。」他為我們指路,然後跟附近汽車維修行的朋友搭起訕來。正打算尋找德記時,不經意看到街尾有間「聖馬可堂幼稚園」,是路德會的聖馬可學校,原來曾是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項目「村梭茶果嶺」的重鎮,項目已在2022年結束。門上還掛著參與者名單,除了聖馬可堂,還有龍舟會、花炮會、麒麟隊、防火糾察隊等。
傳承館的邏輯,是要人預約參觀館內文物,而「村梭」的關懷就想呈現貫穿古村的脈絡,留下的「景點」介紹牌,仍為我們在錯綜複雜得像迷宮的茶果嶺村指路,以文字補充故事的背景。
▍ 茂發茶室門前的「黑腳」貓
其中一個牌,介紹了「茂發茶室」。我們走到一條「大街」,遇到兩位傾談的伯伯,搭訕之下才發現其中一位就是茂發茶室的店主華仔。華仔健談,隨手在桌上取出一張食肆牌照,說食環現在不發這個牌了,有這個牌「咩都賣得」,全香港只有兩間茶室有這個牌,除了茂發,就是中環的「陸羽茶室」,但「陸羽好出名,茂發就無人識」。略讀牌照說明,不但可以賣粉麵、涼粉等,煙都可以賣。桌子旁邊,還有華仔親手寫的墨寶,有懷念茶果嶺村清拆的句子。「啲人走晒啦,四山公立學校都拆咗。」四山,是指茶果嶺、鯉魚門、牛頭角,還有茜草灣。
門口放了一個爐,華仔說以前用來煮車仔麵,爐還有個煙囪。爐上放了一個蒸籠,以前蒸燒賣。「依家唔煮喇,啲人走晒啦!」以前職業訓練學校在附近,有許多師傅來食麵、飲啤酒,但現在沒有了。舖面橫樑掛了花炮,華仔說是以前辦天后誕留低的。兩旁的牆還掛了星島、SCMP的訪問,還有兩幅手作繪畫。「有張係個妹妹前幾年畫㗎。」
回程時,我們在茂發茶室門口,遇見一隻貓,不知是否便是畫中的貓?「佢叫黑腳,十幾歲喇,人哋話貓一歲等於人十年,即係佢百幾歲老人家嚟㗎」華仔的朋友向我們介紹黑腳。「佢係流浪貓嚟㗎,無人養,但間唔中就嚟我哋舖頭食嘢。」我和朋友伸手摸貓,牠時而依偎、怒目,跟家貓分別不大,不過很精神。「同你哋一樣咁fit!」我這樣跟兩位伯伯打趣說。
▍ 天后廟旁的「合義龍」
終於走到德記士多,旁邊有座小廟「福德祠」,我們卻未有跟店主搭訕。仍開張賣樽裝維他奶的「榮華冰室」,回程時才下午四點,卻已經閂門唔做生意了。
兜出大馬路,經過已被圍封的茶果嶺鄉公所、鄉民聯誼會,就是孤伶伶的天后廟。圍板上張貼了「求子石」的圖片,而我們按圖索驥不果,未知塊石是否就在圍板後面。天后廟的左右門神神情有趣,一慈祥、一怒目,而廟內氣氛莊重,頭上一支支塔香、天后面前一盞盞蓮花燈,都像蘊含對先人敬意的凝重,詢問廟祝,才知道是為生人祝願。廟的左室有天后龍床,摸一次收$28元;廟的門口旁邊還有鐘、鼓,酬完神的善信可以選擇敲響鐘鼓。除了天后,這間廟還為許多神人賀誕,包括觀音、魯班、孔子等。
而廟附近的一個棚內,放了茶果嶺的「合義龍」龍舟。龍舟長幾米,龍頭、龍尾都有鎖鏈,龍在馬路旁張嘴靜默,好像想吐露甚麼。
補記:翻查資料,才知道我們去天后廟時經過的廢紙回收廠,以前原來是瓷泥廠,將山上礦場開採的「高嶺土」造成瓷器銷售。高嶺土又名「白泥」、「觀音土」、「萬能石」,除了用途百變,也跟天后廟有關吧。文章還提及曾氏大宅、羅氏大宅、荔園馴獸師故居「雲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