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平恩:更人性的真理《不赦之罪》
《不赦之罪》不是一齣福音電影,但帶出的迴響比福音電影更大,成功的電影能帶給觀眾反思與討論,甚至改變政策及改寫人生。
《不赦之罪》故事講述梁牧師(黃秋生 飾)的女兒梁思晴(陳書昕 飾)被性侵,幾年後少年犯阿樂(歐鎮灝 飾)刑滿出獄,在不認識梁牧師的情況下加入了他的教會,阿樂得知晴因事件而自殺後難以入睡,向梁牧師尋求贖罪的方法。梁牧師內心掙扎該為信仰而寬恕,因聖經所言:「愛你的仇敵」,還是放棄寬恕的信念,順從人性以仇恨勝過愛?強要將神性蓋過人性,會否激起更深的怨恨?惟梁牧師對樂的循循善誘卻讓自己太太(蘇玉華 飾)難以接受。正當阿樂因信仰漸漸改變自己時,梁牧師知道了當年晴被性侵有著另一番真相後,又有不一樣的激動。
《不赦之罪》在上映前已有不少的報導及訪問,其中一篇訪問導演:「我一邊寫就一邊想,宗教可以幫到人,但用得不好,也可以害人,那是不是還有絕對的『對』呢?」作為《不赦之罪》的編劇及導演之一,譚善揚(Antonio)說得坦白,「因為基督教很喜歡講什麼是唯一的真理,但如果這個真理是令人痛苦的,那我們還要這個真理來做什麼呢?」「這一種愛,如果是違反人性的,那是不是真的那麼好呢?這種愛會不會傷害更多人,傷害到自己呢?反而有一種恨,會不會反而才是最人性、最真實的一種情感。那麼你要強行寬恕,還是你要放過自己?」
在這筆者想回應關於神性、真理與人性。
首先我們要知道基督信仰的上帝是愛,祂所作的一切是為了愛我們,祂所定的律法是為了愛我們的緣故而定,祂所講的真理同樣是為愛我們。人性是甚麼?可以從多個角度來理解,包括哲學角度、心理學角度、社會學角度。從簡單的心理學及社會學角度而言,人有需求和本能,尋找安全、需要他人尊重、個人權益和自由等。
但真理很多時都不是順著人性而存在,例如聖經中馬太福音16章24-26節「於是耶穌對門徒說:『若有人要跟從我,就當捨己,背起他的十字架來跟從我。因為凡要救自己生命的,必喪掉生命;凡為我喪掉生命的,必得著生命。』」捨己為人絕不是人性,這段經文要求信徒為了更高的目標(跟隨耶穌)而捨棄自己的利益和生命。這種捨己的精神遠遠超出了常人的慣常心態,因為人們通常會追求自己的利益和生存為目的,同樣這真理也是為了愛我們而作出提醒,經文繼續:「人若賺得全世界,賠上自己的生命,有甚麼益處呢?人還能拿甚麼換自己的生命呢?」這提醒我們生命比世界賺取的貴重得多。
馬太福音5章39-42節「但是我告訴你們:不要與惡人作對。有人打你的右臉,連另一邊也轉過去由他打。有人想要告你,要拿你的裏衣,連外衣也由他拿去。有人強迫你走一里路,你就跟他走二里。有求你的,就給他;有向你借貸的,不可推辭。」
這段經文強調了不要以惡報惡。傳統的「以眼還眼,以牙還牙」原則是一種報復性的正義,但耶穌提倡的是一種更高的道德標準,即不以惡對待惡,而是以善對待惡。第39節「有人打你的右臉,連左臉也轉給他。」這句話象徵著不以暴力回應暴力,而是以和平和忍耐來對待侮辱和攻擊。這種行為遠遠超出了常人的慣常心態,因為人們通常會以報復來對待侮辱和攻擊。
第41節「有人強迫你走一里路,你就同他走二里。」這句話象徵著超越常人的慷慨和服務精神。即使面對不公正的要求,信徒也要以愛和服務來回應。這種捨己為人的精神要求信徒放下自己的利益,以更高的目標為重。
第42節「有求你的,就給他;有向你借貨的,不可推辭。」這句話強調了慷慨和無私的態度。信徒應該願意幫助他人,即使這可能會給自己帶來不便或損失。這種行為遠遠超出了常人的慣常心態,因為人們通常會對待請求幫助的人持保留態度。
再進一步理解這段經文,不要拘泥於字面的解釋,其意思是帶出你的主權是不報復,你才是掌握全局的人。當時有軍人或政府官員強迫平民扛東西來服勞役,當扛完被要求的路程後,你又是個自由身,然後你可以告訴他:「如果你想要我幫你扛得更遠,我很樂意效勞。」這個主動權變成是你的。
總結馬太福音5章39-42節提供了非常深刻的教導,這些教導能夠很好地解釋和指導上述那些超越常人慣常心態的處境。這些教導要求信徒以善報惡、不報復、慷慨待人,並且願意為他人服務。這些原則不僅是道德上的高標準,超越常人慣常心態的處境,也是信仰上的要求,通過這些原則,信徒可以更好地體現基督的愛和恩典。
在真實的處境中,人通常選擇最自己的喜好、最自由、最對自己有益的方式來回應。但那個對自己最好就是否真的是最好?在那一刻的決定你會覺得是最好,但很多時最明白自己的不是自己,而是創造我們的天父。祂是愛,祂所作的一切為了是愛我,祂所說的真理同樣是為愛你。
引用導演所言:「反而有一種恨,會不會反而才是最人性、最真實的一種情感。」對,恨是很真實的會出現,但聖經鼓勵我們不要恨太久,順著方向學習放下。這個放下的過程可能有人是一天,可能有人是十年。其實我們沒有能力安心自然放下,所以就需要禱告求天父賜力量幫助我們放下,能夠放下不是我們的能力,是因為天父愛我們。當我們以為恨是最人性,順人性行便是最好時,但身體是最誠實的,對身體健康好的事自然會是好事,對身體健康做成的損害自然會是不好的事。恨是會對身體做成壓力、抑鬱,影響身體健康,心理學研究發現原諒可以改善人的心理健康和整體幸福感。專門研究原諒行為的心理學家Frederic Luskin(《Forgive for Good》一書作者)指出原諒可以紓緩人的抑鬱、壓力、憤怒,同時提升希望、自信、同情心。
饒恕、原諒、寬恕的好處,就是放過自己,解開自己的心結,使自己的未來過得舒服一點,其實這是更人性的為自己著想。
『要愛你們的仇敵,為那逼迫你們的禱告。』(馬太福音5章44節)
後記:當每個人在信主決志的那一刻,就是要面對真正的自己,知道自己沒有能力拯救自己,於是放下自我,承認自己的罪,求耶穌幫助拯救,於是天父就寬恕了我們,救恩就是這樣的成就。今天我們學習寬恕別人,同樣是要放低自我,不是靠自己可以放下,同樣是要倚靠耶穌的幫助,學習天父的寬恕。這是一個循環的學習,放下自我,倚靠耶穌,天父寬恕;不能放下,不倚靠耶穌,得不到天父寬恕。
(原載於沙田浸信會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