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海欣:強姦與強姦犯:他們心態與動機 由《不赦之罪》的阿樂說起

港產片《不赦之罪》近日上映,電影以基督宗教為主軸,探討愛與寬恕的話題。兩位導演林善、譚善揚皆為基督徒(編按:林善在訪問中表示他不是基督徒),譚善揚在接受訪問時表示,他在教會不時聽到各種見證故事,包括吸毒者、販毒者、甚至殺人犯,唯獨未曾聽見強姦犯的分享。他疑問道:「是否性侵就是不能赦免的罪?」

顯然,性侵可否得到赦免,與能否聽到強姦犯在台上分享,是兩碼子事。前者談及什麼罪可得赦免,是神學問題;而後者則為實際牧養問題,需要考慮到台下聽眾的接受程度、分享者的情緒與自我形象、所屬群體能否盛載等等,講見證是以榮神益人為大前題,需要避免造成更大傷害或絆倒他人(即是使他人在信仰上失腳)。難以聽到的公開分享,又何止性侵?曾有外遇的、曾做第三者的、曾有同性關係的、曾與男女朋友同居的、曾墮胎的,都不容易作分享。雖然只能私下個別關顧,但仍無阻我們與人同行,見證神的憐憫與寬恕。

要同行,首先要了解。不錯,每一個都是獨特的人,有著不一樣的經歷,每次遇上,都應細心聆聽,避免先入為主。但如果能在遇上當事人之前,對該範疇有多點基本認識,有些心理準備或許有幫助。本文將嘗試引述一些對於強姦犯心態與動機的研究,以了解一下這類人士的情況及其背後的問題。

▍ 由《不赦之罪》阿樂的成長經歷說起

當梁牧師(黃秋生飾)問阿樂(歐鎮灝飾),為何不找朋友遊玩,阿樂回答:「我沒有朋友。」這話很可能是真實的:在中學受盡欺凌、家庭學校支援不足、又被唯一信賴的女同學出賣和背叛。

按照艾瑞克森(E. Erikson)的人格發展論,青少年渴求同儕認同,需要建立歸屬感以提升自尊感,又渴求得到異性的欣賞,如果受到連環打擊,便會落入迷惘混亂的狀態。《不赦之罪》的劇情使不少網民想起《混沌少年時》(Adolescence), 同樣是青春期的男主角,受到連環打擊,自尊心受挫,繼而更引發極端扭曲的行為問題。

▍ 阿樂與真實的強姦犯相似嗎?

腦神經學博士弗雷德·施瓦勒(Fred Schwaller)曾於網上撰文,探討強姦犯的心理。他指出強姦行為背後的動機有很多種,很難量化,但有些研究發現,強姦犯有些共同特徵:欠缺同理心、自戀、仇視女性。

▍ 有毒的男子氣慨(toxic masculinity)

他引用美國心理學家雪莉·漢比教授(Sherry Hamby)的說法:「性侵犯並非為了性滿足或性興趣,而是為了控制他人。」漢比教授認為,是「有毒的男性氣質」(toxic masculinity) 助長強姦文化。 她說:「很多強暴和其他性侵犯的施暴者都是年輕男性….. 在很多情況下,在男性同儕中獲得社會地位的唯一途徑是擁有豐富的性經驗,而缺乏性生活往往被視為恥辱。」她認為,這種同儕壓力導致男性成為性侵犯者,因為「許多人非常恐慌,擔心自己會被同儕發現缺乏性經驗。」換句話說,有些強姦犯想顯示自己的男子氣概,因而嘗試透過強暴行為支配女性,並欲擺脫欠缺性生活的恥辱標籤。

從這方面看,電影中的阿樂雖然偏向柔弱,並沒有展示出很強的男性特質;但他在學校受盡欺凌,且沒有得到校方或家長的支援。他受著肢體暴力、性暴力的傷害,反使他容易墮入以暴力解決問題的圈套。面對因著對女同學的迷戀及因被性暴力傷害而來的憤怒,阿樂以強姦作為報復。阿樂可歸為「報復性強姦犯」(Vindictive rapist)一類。......

(節錄版,全文見香港性文化學會網站)


Next
Next

龔立人:《不赦之罪》之吾是吾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