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駿康講耶穌趕鬼入豬群故事:猶太人唔食豬點解有人養?

聖城失陷、聖殿被毀、信徒被害、革命連場、帝國陷入亂局......這是公元60至70年間在耶路撒冷發生的事,正是聖經《馬可福音》的成書背景,第13章14節寫道:「你們看見『那行毀壞可憎的』站在不當站的地方」,又註明「讀這經的人須要會意」。中文大學通識教育部講師李駿康形容作者像跟讀者說:「你明我講咩啦!」其實是「有條紅線唔想踩」,暗示聖殿被毀的事。

▍加利利人的政治身份

那是基督徒受到迫害的時期,李駿康在中大講座中指出,當時基督徒面對「雙重迫害」,同時面對猶太排擠和帝國壓力,所以現在到土耳其旅行會見到地下教堂,正是信徒四散下反將信仰傳開。而尼祿王在64年誣衊基督徒火燒羅馬後,也在68年自殺身亡,那是帝國非常動盪時,其中也有一場加利利的革命。

「點解馬可特別要強調耶穌加利利人嘅身份?」李駿康形容加利利這個地方有其政治意涵,那時發生過多場猶太革命,而不少革命黨人都匿藏在加利利,所以當時的人稱耶穌「加利利人」,其實給了他政治的身份角色。他進而指出,當時耶穌的追隨者眾,又行過五餅二魚、死人復活等神蹟,遂成為政治威脅。

▍耶穌挑戰「功能組別」的既得利益

當時猶太是羅馬帝國的從屬省,彼拉多是羅馬派來的巡撫,而猶太人大希律則為從屬王。李駿康指當時與耶穌對抗的包括「希律黨」就是希律的支持者,而「法利賽人」是專研法律的猶太族群領袖,還有祭司、宗教領袖、文士,「即係今日講嘅所謂功能組別」,他們既是猶太人,卻聽從羅馬人的吩咐,甚至違背傳統收地稅交給羅馬,而來自加利利的耶穌正挑戰到他們的既得利益。

至於宗教方面,李駿康指當時大希律出資擴建聖殿,並給利益予當時的宗教領袖,之後他們就要「聽聽話話」協助收聖殿稅。在聖殿未擴建前,信眾可以自己帶祭品,但擴建後聖殿有專門賣牛羊和屠宰,以及兌換銀錢的店,而管聖殿者從中得到很大的利益。這導致耶穌及後潔淨聖殿,也成為祭司長和文士想除掉耶穌的原因:「你踩我場不特止,仲搞到我搵唔到食!」

▍養豬者為賺錢而違背自己價值

另一個與「食」有關的例子,是耶穌趕鬼入豬群的事跡,李駿康指鬼的名字「群」是一個羅馬軍團名字,正是當時駐格拉森的羅馬第十軍團,而其徽號正是一隻豬,顯然有象徵意義。他更指出,猶太人是不吃豬的,為何會有人養多達二千隻豬?他相信這些猶太人養的豬賣是給羅馬人吃的,而這與當時的政治社會經濟結構有關。

「有一班猶太人已經唔理猶太同胞同價值,為咗賺取羅馬嘅錢做違背自己嘅嘢。簡單講就係你而家樓下開晒藥房,你覺得唔係為你而設。」李駿康指出,這當時社會十分常見,因為部分猶太人希望討好羅馬人,而那個被鬼附的苦命人正是被這些人的價值傷害,而耶穌正是要令這些價值走開,可是這些人卻不領情,寧可鎖住那苦命的人,覺得耶穌「阻人搵食」。

耶穌最後被釘死的罪名是「猶太人的王」,李駿康說這等於指控他「搞猶獨」,而耶穌在五日前才光榮進城受到歡迎,五日後百姓卻要釘他十架。他認為,這是因為當時很多人對耶穌有政治期望,希望他帶領猶太人推翻羅馬政權,到他在聖殿這權力核心的地方「掃場」後,卻沒有搞革命,這期望落差令當時的人憤怒,寧願要真正的革命黨「強盜」巴拉巴,也不要耶穌。

文:LikHang

Next
Next

突破機構調查:7成青少年認為書寫比言語更易表達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