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動蕩、被擄、價值觀改變 以西結書如何提醒我們?
面對生活的困難時,你會否感到不知所措,質疑神是否與我們同在?中國神學研究院聖經科助理教授葉希賢提到,面對生活和價值觀的轉變,動蕩的心靈彷如先知以西結「被擄」,但以西結書提醒我們仍要保存盼望。他亦強調公義和憐憫應互相緊扣,在關心有需要的人同時,也不應漠視制度的不公。
▍失去盼望時保持敬畏
葉希賢早前在香港書展基督教坊講座中分享新書《如果這世界消失了盼望:倖存者以西結的八個人生歷練》。書中講述先知以西結被擄巴比倫後,在八個不同處境中經歷神。他指在以西結書中,猶大人會質疑神是否存在──既然神真的有能力,他們又怎會被擄到巴比倫?耶路撒冷又怎會淪陷?部份猶大人甚至會覺得亡國事不關己,被擄只是在背負祖先之前的罪債,因而選擇繼續安然生活。
面對社會的動蕩,葉希賢提到我們也許亦會質疑上帝是否與我們同在。葉希賢指出,在以西結書第1-2章中,以西結看見上主在處於外邦的巴比倫仍然被高舉,發現神的柄權高高在上,因而令他要活出敬畏和信服的生命。葉希賢希望讀者在生活毫無指望時,仍能像以西結一樣對神保持信心。
▍「信」在瘟疫蔓延時
疫情使港人生活面對突如其來的轉變,使搶購口罩和居家防疫成為了當時的常態。當年完成學業的葉希賢亦與家人在2020年從英國回港。他分享那段日子要重新適應香港生活,相當鬱悶。他形容當時「整個生活環境都困住咗自己,甚至令自己睇唔見上帝。」而以西結也一樣經歷過瘟疫的時代,承受病毒帶來的身心靈折磨。書中便透過以西結在瘟疫煎熬下經歷神,鼓勵讀者處於苦難時一樣要放眼遠方,感受神在疫情下的恩典。
▍公義關愛 缺一不可
在質疑過後,人如何與神確立關係?葉希賢提到,在公義和關愛中經歷神是當中關鍵。在以西結書第三十四章,肥壯的羊會欺壓瘦弱的羊,他指人普遍會憐憫被欺壓的一方,例如在社會看見有需要的人,我們會給予幫助或安慰,但問題歸根究底卻源於不公的制度,令肥壯的羊得以欺壓弱勢的一方。他提到:「關愛同公義係彼此唔可以分開,我哋唔可以單單關心社會有需要嘅人,但漠視不公嘅制度,唔為佢哋發聲。」
葉希賢強調公義與關愛彼此緊扣,社會上有被關愛者的出現,也是因為制度上的不公。他欣賞教會為社會的貢獻,但同時認為教會不應忽略對公義的反省。
▍處身「被擄」的時代
「被擄」是指身體被逼邊緣或遷徙,葉希賢認為也同時代表心靈被迫面對動蕩,生活模式和價值觀面臨改變。他指我們即使不像以西結被擄巴比倫,也曾經或正在面對被擄的處境。處身動蕩時代,我們或許無所適從,他便希望透過這本新書提醒大家:「希望讀者面對轉變帶嚟嘅關難,都可以好似以西結經歷滿有恩典同盼望嘅神。」
文:Chloe